“共鸣筛网”计划的成功,如同在黑暗的深海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探照灯,不仅揭示了深潜者社会内部“沟通者”与“毁灭者”的裂痕,更窥见了“沟通者”群体对人类文明遗迹那近乎本能的、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一发现,为幽光城的人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战略窗口。
“投喂信息”计划被迅速提上日程并细化。其核心目标不再是直接、危险的面对面接触,而是通过隐蔽的、单向的知识渗透,逐步培养“沟通者”群体对人类文明的认知和兴趣,尝试建立一种基于“秘密知识交换”的潜在默契,甚至……非正式的暗流同盟。
“知识库的筛选至关重要。”穆婉茹在战术会议上强调,“不能泄露任何敏感技术或军事信息,也不能过于深奥难懂。初期应以直观、有趣、能引发共鸣的非文字信息为主。”
经过精心挑选,第一批“知识饵料”被确定:
1. 视觉信息: 简单的几何图形分形动画、基础物理现象(如磁力线、折射光)的动态模拟、地球自然风光(山脉、星空、极光)的纯净影像。
2. 声学信息: 纯净的自然声音(雨声、海浪、鸟鸣)、结构简单的古典音乐片段(巴赫、莫扎特)、不同文化的原始打击乐节奏。
3. 概念信息: 通过特定频率和节奏编码的、代表“询问”、“友好”、“合作”、“危险”等基本概念的简单信号序列(基于荆无棣对先民符号和深潜者咔哒声的交叉解读)。
这些信息被转化为低功率、高定向性的声波和光脉冲信号,由经过特殊伪装、外形模拟成深海岩石或废墟残骸的自动信标携带。
“信标投放行动”开始。
“谛听IV号”潜航器再次出航,这次它不再携带研究人员,而是满载着数十个伪装信标。它的任务是在“共鸣筛网”标记出的、“沟通者”频繁出没但“毁灭者”巡逻较少的区域,秘密布设这些信标。
行动异常谨慎。信标被悄无声息地放置在珊瑚礁裂缝、沉船残骸内部、甚至伪装成矿瘤附着在热液喷口附近。每个信标都设有触发机制:只有当检测到特定的、被识别为“沟通者”的声学特征接近时,才会开始低功率播放预设的“知识饵料”,播放完毕后自动进入长时间静默,避免暴露。
布设过程有惊无险。期间多次遭遇“毁灭者”巡逻队,“谛听IV号”凭借出色的静音性能和荆无棣的远程预警,一次次化险为夷。
信标布设完毕,剩下的便是耐心的等待和观察。
幽光城指挥中心,所有人都在紧张地关注着各个信标传回的、极其有限的触发数据。
最初的几天,一片寂静。
就在众人开始怀疑计划是否有效时,第一个信标被触发了!
数据显示,一个“沟通者”个体在信标附近徘徊了许久,最终触发了播放机制。它停留了整整一个小时,期间信号接收强度波动剧烈,显示它可能在不断调整位置和角度“倾听”和“观察”。
随后几天,越来越多的信标被触发。触发频率和停留时间逐渐增加。
“它们感兴趣!它们真的在‘学习’!”水声学家激动地报告,“看这个数据!信标7号,同一个体连续三天在同一时间前来!它在……‘复习’?”
更令人惊讶的数据接踵而来:
一些信标附近,开始出现多个“沟通者”个体同时聚集的现象!它们似乎在共享发现的知识!甚至监测到它们之间针对信标内容的、更加活跃和复杂的“讨论”咔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