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会言简意赅地说出解题思路,往往能直击要害,甚至提供另一种更巧妙的解法,引得数学老师频频点头,目光中带着欣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英语课上,他的发音标准得让老师怀疑他是不是在国外生活过,阅读理解速度极快,完形填空几乎全对。
语文课上,他对文章的理解常常能上升到哲学或社会层面,虽然惜字如金,但每次发言都能让孙老师眼中闪过亮光。
他的作业总是工整准确,考试分数稳定地保持在班级前十,但又不会冲到前三那样扎眼。
他像一个精准的控分大师,完美地将自己隐藏在一个“优秀但不顶尖”的舒适区。
然而,一旦离开学习,他仿佛就变成了一块透明的背景板。
课间十分钟,教室里通常会成为社交中心。
男生们讨论着刚结束的NBA比赛,女生们聚在一起分享偶像贴纸或吐槽暑假作业。
云游的座位却像有一个无形的屏障。他从不参与任何闲聊,要么是快速翻阅着下一节课的课本,要么就是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看似在默写单词或公式,实则是在勾画着他的“商业地图”——下一步的进货计划、潜在的新摊位点、甚至是一些简单的营销策略雏形。
午餐时间,他总是第一个冲向食堂,最快速度吃完简单的饭菜,然后立刻消失。
有时是钻进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虽然那里的经济类报刊内容对他而言过于粗浅,但他需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宏观政策和商业动态;
更多的时候,他是回到那间租来的小屋,因为赵强和李强可能已经等在那里,需要一起清点货物,为傍晚可能出摊做准备。
在同班同学甚至大部分任课老师眼中,云游成了一个标签式的存在:
“学习好但有点孤僻”、“很聪明但不太合群”、“家境一般只知道学习”。
他的穿着永远是最普通的校服和洗得发白的运动鞋,没有任何时尚单品,也没有那个年纪男生常见的篮球鞋、随身听等物件。
他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安静得毫无波澜。
只有两个人能短暂地打破他这种“隐形”状态。
一个是张涛。
他在隔壁四班,性格豪爽,很快因为篮球打得好和讲义气成了年级里的风云人物。
小主,
每次课间,他总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三班后门,大嗓门吼一声:“游哥!出来一下!”然后不由分说地勾着云游的脖子,把他拉到楼梯拐角或者操场角落。
“游哥,昨天文化宫那边夜市爆满!
咱们的货差点不够卖!
特别是那种带小镜子的钥匙扣,女生抢疯了!”
张涛兴奋地压低声音汇报,唾沫横飞。
云游冷静地听着,快速心算:“钥匙扣利润高,下次进货量加百分之五十。文化宫夜市管理费涨了,得算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