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她自己后院种的那一小片,是姑爷杜泽善在京城得到的。
拢共就一小纸包,金贵得很,她就仔细地种在了院里后院。
现在看来,果然是两种不同的玉米!
春芽估摸着,老王头种的玉米生长期可能稍短些,但结出的穗子大,产量应该更高。
想着这粉软的质地,磨成细面做糕点、饼子肯定很香软,或者整个嫩穗子烤着吃、煮着吃,口感也必定更软糯香甜。
自己后院种的北方玉米: 植株矮壮些,穗子明显细长,包叶裹得紧,穗轴显细。
这模样,一看就是习惯了西北的风沙和干冷气候。
籽粒小些,颜色多是深黄或橙黄,粒粒坚硬光滑,顶端圆溜溜的。
这种玉米更耐旱、耐寒,不挑地,生长期较长些。
这硬实的籽粒,最适合磨碎后直接熬“玉米糁”粥,饱腹又暖身;
磨成粗粝的“棒子面”蒸窝头、贴饼子,或者像炒豆子那样炒着吃,能爆出米花来,嚼着硬香硬香的,滋味特别浓郁。
春芽心里热乎乎的,小脸乐成了花。
她立刻把这个重要的发现说给众人听。
她的思路清晰,话语流畅,几人都听懂了。
“所以啊,王大伯种的这个南方品种,可以在咱们南边好好推广开。
而我后院那种北方品种,是可以在北方推广,更耐寒。”
大公子原本沉静的目光瞬间被点亮了,如同拨云见日。
“好!好极了!”他连连点头,声音有点振奋,
“一南一北,都能推广!
这新粮的根,就能更快地在咱们大明的土地上扎稳了!
春芽,你这发现,功莫大焉!”
众人听了都笑了,仿佛已经看到了金灿灿的玉米粒堆满粮仓的景象。
接下来,按着当初说好的,他们掰下了三十个饱满的玉米穗。
大公子示意林墨,当场数了四十个铜板,递到老王头手里。
大公子笑道:“王老伯果然是庄稼地的一把好手。
种的庄稼好!多的十个铜板是奖励。
王老伯,剩下的这些,还得辛苦你守着,直待成熟。”
老王头和王大娘捧着沉甸甸的铜钱,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