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课堂锋芒

·周教授:从最初的惊讶,到凝神倾听,最后眼中闪烁出发现瑰宝般的光芒。

在王哲阐述的过程中,他悄然释放出一丝微弱的超感意念。他并非窥探具体想法,而是感知着整个课堂的“认知场”。他能感觉到大部分区域的思维如同陷入迷雾,难以跟上他的节奏;也能感知到少数几个亮点,正在努力理解并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讲台上传来的、强烈而清晰的思维波动——那是一种混合了赞赏、好奇以及一丝探究欲的积极情绪。周教授并非在判断对错,而是在思考他论述中蕴含的更深层次可能性。

当谈到未来技术对经济模式的冲击时,王哲心中默念,口中则用一种更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庄子》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们当下的经济学理论,或许正面临着类似‘朝菌’和‘蟪蛄’的局限,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那些来自‘晦朔’与‘春秋’之外的新生事物。” 这番引用,不仅提升了论述的格调,更将一种时空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暗示现有认知框架在面对未来剧变时的不足。

王哲发言结束,教室里一片寂静,随后响起了窃窃私语。

周教授没有立刻评价,而是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王哲同学的视角非常独特,也极具启发性。他指出了经典理论在面对技术驱动型颠覆性创新时可能存在的盲区。经济学不是僵化的教条,它需要不断与发展中的现实对话。他提到的信息不对称的动态演化、以及新市场创造对旧均衡的破坏,正是前沿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感谢王哲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思维碰撞!”

这番高度的评价,彻底将王哲推向了全班瞩目的焦点。

下课铃响,周教授特意走到王哲面前,热情地与他交换了联系方式,并邀请他有空去办公室深入探讨。王哲礼貌地应承下来,心中却无太多波澜。这次锋芒初露,并非为了炫耀,更像是一次试探——试探这个时代的学术前沿,也试探自己超前认知被接受的程度。结果看来,比他预想的要好。

这节经济学课,成了王哲在校园里的第一次“亮相”。他展现的“锋芒”,不仅仅是口才和知识储备,更是一种源自未来视野的、降维打击般的认知优势。这锋芒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吸引像周教授这样的同道,为他未来整合学术资源打开通道;另一方面,它也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甚至猜忌。如何驾驭这锋芒,使其成为助力而非阻碍,是他需要谨慎把握的尺度。

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投向王哲的目光复杂多样,有敬佩,有好奇,也有不易察觉的疏远。王哲独自收拾好书本,走出教学楼。阳光正好,洒在青春洋溢的校园里。他深知,知识的战场远比金融市场的搏杀更为复杂和深远。课堂上的交锋,只是牛刀小试。他将银行卡在口袋里按了按,那硬质的触感提醒着他拥有的资源,而刚刚结束的这场讨论,则让他更加明确,他需要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财富帝国,更是一个能够支撑他改变未来轨迹的、融合了资本、技术与超前知识的综合体系。

路还很长,但方向,已在前方隐约浮现。他迈开步伐,融入穿梭的人流,背影依旧平凡,眼底却深藏着搅动风云的笃定。下一站,他需要将手中的“种子”,播撒到更合适的土壤中去。而一个偶然听到的消息,关于计算机系一位特立独行的教授正在筹备的科创项目,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新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