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闷闷地说:“让数据说话,做得比别人准。”
王哲点点头,走到白板前,写下了两个大字:“瞬忆”。
“我想,我们的核心,或许不只是技术或商业模式。而是捕捉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商机脉络(瞬),并基于沉淀的数据记忆(忆)提供洞察。这既是产品的理念,也应该是我们团队的文化——珍惜每一次共同奋斗的‘瞬间’,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的‘初心’。我想把我们的产品,就命名为‘瞬忆分析’。”
李壮挠挠头:“瞬忆……听起来有点玄,但好像比直白的名字酷?”
苏小蕊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个概念有哲学深度,可以提升品牌格调,避免陷入纯工具化的同质竞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涛也微微点头:“名字……不错。比‘智能平台’好。”
王哲进一步阐释其逻辑:“第一,产品层面:‘瞬忆’精准概括了我们的技术特点——实时(瞬)数据分析与历史(忆)模式学习的结合。这将成为我们独特的市场定位。
第二,文化层面:它可以提醒我们,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在科技节熬夜、一起抢救数据、为一个算法争论的那些‘瞬间’,不要忘记我们最初是因为对探索未知、创造价值的共同热爱而走到一起的‘记忆’。这是比股权更能凝聚人心的东西。
第三,品牌故事层面:一个富有内涵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传播点,有助于在早期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关注长期价值的投资者。”
这番论述,将感性的概念与理性的商业逻辑紧密结合,赋予了团队努力更深层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