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内部角度: 荣誉成为了凝聚力的强化剂,但也放大了成员间的性格差异,对团队协作提出了新考验。
· 校园生态角度: “瞬忆”瞬间成为了甫京大学的创新名片,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实践热情,也改变了学校资源分配的天平。
· 投资圈角度: 金奖的“信用背书”极大降低了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使“瞬忆”从“可投选项”跃升为“必争项目”。
· 竞争对手角度: 高远团队的沉默与“瞬忆”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昔日的质疑者要么转变态度,要么将不满埋得更深。
· 社会公众角度: 一个贴近生活的“学生造AI”故事,引发了大众对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广泛兴趣和美好想象。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张涛在又一次婉拒一个学生社团的分享邀请后,忍不住小声问道。
“快?”李壮放下手机,语气坚定,“市场机会窗口期很短,我们必须乘势而上!现在慢一步,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合作方,甚至丢掉一轮融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小蕊推了推眼镜,冷静地介入:“张涛的担忧有道理,热度需要管理。但李壮说的也是现实。关键在于筛选和平衡。我建议,媒体采访集中安排,由李壮主导;技术合作类由我和张涛评估;投资谈判,我们需要共同制定底线。”
王哲最终拍板:“小蕊的方案可行。记住,名声是工具,不是目的。我们的核心,始终是让‘瞬忆’变得更好,服务于更多人。”他的话语沉稳,为躁动的团队注入了定力。
在一次接受密集采访时,王哲的超感能力再次被触发。他仿佛看到无数由信息、能量和情绪构成的丝线,从四面八方延伸而来,缠绕在团队和那座奖杯之上,编织成一张巨大而复杂的网络。这网络中有代表支持与合作的温暖光流,也有代表审视与压力的冰冷射线,甚至还有一些隐藏在暗处、代表竞争与阻碍的灰色暗流。他清晰地感知到,团队正站在这个网络的中心节点,每一个决策,都将牵引整张网络的震动,并将他们引向一个既充满机遇又遍布荆棘的未来。这并非清晰的预言,而是一种关于“关联”与“影响”的强烈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