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此时睁开眼,补充道:“不要只盯着代码本身。攻击的节奏,那个DDoS流量洪峰与精准渗透尝试之间的协同时间差**,这种指挥模式,本身也是一种‘行为签名’。”
苏小蕊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多层次、相互印证的证据体系:
· 技术行为证据: 独特的攻击载荷、代码编写风格、战术协同模式,这些构成了攻击者的“技术指纹”。
· 间接关联证据: 历史扫描记录、VPN日志、以及(如果能找到)资金往来痕迹(虽然极难),这些构成了动机与能力的佐证。
· 行为逻辑证据: 攻击时机(紧随谈判破裂)、目标针对性(只针对“瞬忆”核心)、造成的后果(商业信誉损害),这构成了合理的加害意图推断。
她清晰地知道,在法律上,或许难以仅凭技术证据将高远个人定罪,但在舆论战场和商业信誉层面,一条完整、严谨、经得起推敲的证据链,足以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寻找证据的过程如同在黑暗中摸索。长时间盯着枯燥的数据,会带来精神上的疲惫与一无所获的焦躁。当发现那个“标记性”探测包时,一阵发现猎物的狂喜掠过心头。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验证过程,害怕希望落空。当风格分析软件最终输出“高置信度匹配”的结果,并将一段攻击代码与高远团队某个旧项目的调试模块风格关联起来时,一种水落石出的明朗感和手握力量的沉稳取代了之前的忐忑。
在王哲的感知视野中,那些散乱的证据点,最初如同黑暗中漂浮的、微弱的光点。随着苏小蕊和张涛的深入挖掘,某些光点之间开始延伸出纤细而明亮的因果之线,相互连接。当风格分析匹配成功时,数条重要的因果线骤然亮起,交织成一个稳固的逻辑节点。他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证据的“权重”——那个探测包是灰色的(关联但较弱),而代码风格匹配则闪烁着坚实的白光(权重很高)。这种感知,让他能对苏小蕊说:“小蕊,你目前找到的‘技术指纹’和‘行为签名’,其‘证据强度’已经超过了临界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整个取证过程,如同将无数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事实拼图。每一份日志、每一段代码、每一个时间戳,都是一块不可或缺的碎片。而当这幅拼图最终完成时,它便不再是被动防御的盾牌,而是高悬于对手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象征着被揭示的真相所蕴含的、随时可以落下的惩罚性力量。
· 法律威慑角度: 尽管立即提起诉讼可能证据仍显不足(尤其难以直接指向高远个人),但这份证据链构成了强大的潜在诉讼威胁,极大地提高了高远团队再次行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