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市场调研

王哲(沉稳回应):“我们可以提供标准API接口,确保无缝对接。甚至,我们可以针对您提到的‘代码历史决策逻辑还原’这一具体场景,开发一个专用的插件,直接嵌入你们的开发环境。价值,应该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深度上。”

IT总监(微微颔首):“专注于具体场景的深度……这个思路值得深入谈谈。”

密集的调研反馈,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战略蓝图需要精细化校准的地方:

· 价值主张需场景化: 空泛的“提升信息处理效率”不如“五分钟还原项目决策上下文”或“自动生成课堂互动分析报告”更具冲击力。

· 产品定位需差异化: 针对教育市场,强调 “赋能教师,减负增效” 的情感价值;针对企业市场,则突出 “降低沟通成本,提升知识流转效率” 的经济价值。

· 技术路线需柔性化: 核心引擎不变,但必须构建强大的应用生态和API接口能力,以适配不同客户千差万别的现有系统和工作习惯。

初期的调研充满了挫败感。精心准备的说辞被现实问题击得千疮百孔,让李壮一度感到自我怀疑。王哲也在企业客户理性到近乎冷酷的成本效益分析中,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所带来的沉重压力。

然而,当他们放下身段,真正开始倾听,那些来自一线的、鲜活而具体的需求,又带来了巨大的启发与兴奋。每一个未被满足的痛点,都意味着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当张涛根据反馈快速调整的原型,在视频连线中获得客户“对,就是这个感觉!”的肯定时,一种拨云见日般的豁然开朗和价值被认可的强烈成就感油然而生。

小主,

在密集的访谈中,王哲的超感能力让他能超越语言本身,捕捉到用户需求的“能量光谱”。有些需求呈现出明亮而稳定的光芒,代表着普遍且强烈的痛点;有些则闪烁不定或颜色混杂,代表着模糊或未被清晰认知的潜在需求;还有些需求彼此之间存在着能量的共鸣或排斥,暗示着功能组合的可能性或潜在冲突。这种感知,帮助他在海量信息中,更直观地识别出共性需求模式和高价值的产品方向,避免了团队在细枝末节上过度投入。

这次深入的市场调研,团队仿佛握住了贴近市场心跳的“听诊器” 。他们不再依赖于二手报告和理论推演,而是直接感知最终用户和企业客户的真实脉动。收集回的每一条反馈、每一个场景,都像一块关键的 “拼图” ,逐渐拼凑出一幅关于真实需求、竞争格局和可行路径的、越来越清晰的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