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团队磨合

更深的隔阂,源于两种思维模式导致的“语言不通”。

张涛和他的算法团队,思考的是高维空间的数学变换、是随机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是神经编码的信息熵。他们在白板上写满偏微分方程和矩阵符号,用“非线性”、“涌现”、“混沌边缘”这类词汇进行交流,他们的世界是抽象而优美的。

而李壮的工程团队,思考的是时钟周期、是电源功耗、是信号完整性、是代码执行效率。他们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和性能剖析工具说话,他们的世界是具体而严谨的。

当张涛试图向李壮的团队解释为何需要保留那些“有益的噪声”时,他得到的反馈往往是茫然和不解。

“为什么要有意引入不稳定因素?这不符合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一个工程师困惑地问。

张涛努力地想用“随机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等概念解释,却发现越解释,双方的眼神越是隔阂。仿佛一群生活在二维平面的生物,无论如何也无法向三维空间的来客描述“高度”的概念。

小主,

这种沟通的“巴别塔”效应,导致进度频频受阻。算法团队认为工程团队思想僵化,缺乏远见;工程团队则认为算法团队不食人间烟火,脱离实际。相互的误解和轻微的抱怨开始在两个小组之间滋生。

苏小蕊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氛围的变化。在一次项目协调会上,她冷静地插话,打断了张涛和李壮之间又一次即将升级的争论:“我无意介入技术路线的争论。但我必须提醒诸位,我们现在是在与时间赛跑。投资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市场的窗口期也不会永远敞开。内部的消耗,是我们目前最承受不起的奢侈品。”她的话像一盆冷水,让争论的双方暂时冷静下来,但也凸显了问题的紧迫性。

王哲一直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深知,这种磨合是技术驱动型团队走向成熟的必经阵痛。强行压制任何一方,都会损害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他的角色,不是裁判,而是熔炉,要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特质熔炼为一体。

他没有立刻召开会议进行说教,而是分别找到了张涛和李壮。

在张涛的算法圣地,王哲看着那些复杂炫目的模型可视化结果,诚恳地说:“张涛,你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是引领我们未来的灯塔。但灯塔的光芒,需要坚实的塔基才能照耀远方。李壮他们,就是在为我们修筑这座塔基。他们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比如功耗、比如稳定性,都不是在否定你的方向,而是在为你光芒的普照性扫清障碍。一个只能被少数人看到的真理,其力量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