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语,让苏小蕊陷入了更深的沉默。她知道王哲是对的,但现实的窘迫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她的呼吸。她疲惫地靠在椅背上,目光无意识地扫过墙角那几个尚未拆封的、属于她个人的搬家纸箱。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混合着对团队未来的巨大责任感,几乎要将她压垮。或许……是时候面对那个她一直试图回避的选项了?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落在了其中一个纸箱的缝隙处,露出了一角陈旧的原木色。鬼使神差地,她走过去,费力地将那个沉重的箱子拖了出来。里面是她从家中带出的一些私人物品,大多是些她以为永远不会再触碰的、属于过往的痕迹。
小主,
她打开箱子,一股淡淡的樟木和旧纸张的气味扑面而来。里面是一些旧照片、获奖证书,以及几本厚重的、皮革封面的笔记本。她随手拿起最上面一本,封面上用遒劲有力的钢笔字写着《技术札记(1998-2002)——苏望舒》。
苏望舒,她的父亲。
她从未真正理解过这位沉默寡言、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精密机械制造的实业家。记忆中,父女之间总是隔着一层无形的、由期望与叛逆构筑的墙壁。她厌恶他那种老派的、近乎固执的“技术至上”论调,认为他不懂这个资本运作的时代,最终选择了与他期望的“继承家业”截然不同的道路,投身于看似更“虚”但也更前沿的互联网科技领域。
她带着一种复杂难言的心情,翻开了这本尘封的札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机械草图,以及……大量潦草的心得文字。她原本只是随意浏览,但很快,几段话抓住了她的视线:
“……真正的技术,不应是资本的奴仆,而应是服务于人的匠心。今日参观德系精密轴承工厂,感慨于其一丝不苟的百年传承。吾辈当以此为镜,不求规模速成,但求在某一细微领域,做到极致,解决真问题,创造真实价值。此心此行,方可谓之‘技术报国’……”
“……资本市场喧嚣,诱惑繁多。然需谨记,基石不稳,大厦倾颓。核心技术乃立身之本,万不可为短期利益所动摇。守住这份‘笨拙’与‘缓慢’,或许才是通往伟大的唯一捷径……”
“……小蕊今日又问,为何不将厂子迁往地价更廉之处。我未能与她解释清楚。有些根,是不能轻易挪动的。这里的工人、这里的传承、这里对品质近乎偏执的坚守,本身就是技术的一部分。希望她将来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