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小刀,”他的目光扫过二人,“将我们发现的,和你们掌握的,合在一起看。”
陈瞎子言简意赅,用他那沙哑的嗓音,再次明确了两个关键物证的性质:“气窗痕,弧形带纹硬物所留。案几底残留,特制桐油与极品冰蚕丝,乃高端精巧工具所用。”
赵小刀则铺开草图,上面用细密的笔触标注着时间节点和人员动线:
“根据王府记录和多方核实,案发当晚,雅集散场约在亥时三刻。最后一位宾客及其随从离开漱玉轩外围区域,约在亥时四刻。”
“王府内院侍卫的巡逻路线与交接班次,每一个时辰一轮。案发当晚,负责漱玉轩这片区域的侍卫小队,下一次全面换防交接的时间,是子时正刻。”
“关键在于,”赵小刀的手指重点在“亥时四刻”到“子时正刻”之间画了一个圈,语气凝重,“这两刻钟,是警戒的薄弱期。上一班侍卫因宾客刚散,精神有所松懈,且需要部分人手协助清场;下一班侍卫尚未完全到位布防。尤其是亥时六刻到七刻之间,存在一个因交接准备而产生的、大约只有半柱香的、巡逻视线交替的短暂空窗。这个空窗,是唯一可能避开所有明哨视线的机会。”
时间,被赵小刀以他特有的心细如发,精确地压缩到了一个极其狭窄的窗口。
沈炼闭目凝神,脑海中飞速推演。半柱香……如此短暂的时间,要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从隐蔽接近漱玉轩外墙,到使用工具精准开启或绕过气窗障碍,再将工具探入一丈五尺深的室内,精准钩取重量不轻的玉镇纸,并稳定地将其提出、运走……这需要何等的精准、迅捷与冷静!
他睁开眼,目光锐利:“工具痕迹在气窗最上沿转角,说明工具是从斜上方探入,而非水平直插。需避开窗棂和铜网。钩取镇纸时,工具末端必然悬于案几上方,操作时极可能需在案几边缘寻找瞬间的、轻微的借力或稳定点,这才留下了残留物。”
他看向赵小刀计算出的那个时间窗口,两者严丝合缝地重叠在了一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半柱香……时间窗口极短,与操作所需的最短时间高度吻合。”沈炼的声音低沉而肯定,“这绝非巧合。盗贼对王府的守卫规律了如指掌,对作案所需时间计算得精准到可怕!”
一个清晰的画像,开始在水汽氤氲的脑海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