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暗线重燃

城南陋巷,苏芷晴工作间。

与外界的污浊喧嚣截然不同,这里静谧得只能听见自鸣钟规律的滴答声,以及苏芷晴调整高倍水晶显微镜时,金属部件发出的极其细微的“咔哒”声。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草药清香和旧纸张特有的气味。

那片至关重要的黑衣料碎片,被极其小心地绷在一个特制的紫檀木框架上,置于光线经过精心调配的显微镜下。苏芷晴的检验,已进入了一个更为精微、更需要超凡耐心和敏锐洞察力的阶段。她不再满足于宏观的织法和染料分析,而是将注意力投向那些可能承载着关键信息的、微不足道的“痕迹”。

她取来一柄用最上等白金打造、刃口薄如蝉翼的微型刮刀,屏住呼吸,以近乎绣花般的精准和轻柔,小心翼翼地从布料经纬交错的缝隙中,刮取那些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附着物——可能是使用者活动环境中带来的特殊尘土微粒,可能是汗液干涸后留下的微量盐碱结晶,甚至可能是极其细微的皮肤碎屑。

将这些珍贵如金的微量样本,置于打磨得光滑如镜的透明水晶载片上,滴上一滴她根据古籍秘方自行调配的特殊试剂,然后凝神静气,透过镜片,仔细观察其产生的极其微妙的化学反应——颜色的细微变化、沉淀物的形态……试图从中解读出使用者可能的活动地域、饮食习惯的偏好,甚至是某种独特的体味特征。

她甚至动用了一套精巧的机械装置,模拟出不同程度的摩擦、拉伸和弯折,在另一块同样材质的样品上制造出可控的磨损痕迹,然后将原件上的每一处磨损,与模拟结果进行毫厘不差的对比,逆向推断衣物主人在行动中最常使用的发力方式、习惯性动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项工作,繁琐、枯燥,且希望渺茫,如同在浩瀚沙海中寻找一粒特定的金沙。但苏芷晴心静如水,目光专注。她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这个微观的宇宙之中。她知道,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发现,都可能成为撬动整个迷局的关键支点。她的坚持,不仅源于对沈炼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承诺,更源于一种深入骨髓的、对未知真相孜孜以求的学者本能。

关于“黑牙陈”陈三那已然中断的过去,另一场更为考验耐心的“考古”式挖掘,也在不同的角落悄然进行。

赵小刀手下那些最擅长与人打交道、能迅速取得信任的缇骑,换上了与目标人物身份相符的粗布衣裳,怀揣着精心编造的身份和说辞,开始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大海捞针般的“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