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寒地苗青破冻土 文化节盛传薪火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桂圆红枣粥的暖甜香里。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把炖得软糯的桂圆和红枣搅匀——桂圆补气,红枣养血,混着细玉米粉熬得黏糯暖心,既给玉树寒地的小电驱寒,又能给文化节忙碌的妹妹补精力。“晴晴,快把哥哥的远程运维终端装好,欧洲充电站要扩容,他得随时监控数据。”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三个孩子身上,小电对着视频查看寒地幼苗长势,哥哥调试着充电站的远程监控系统,妹妹穿着文化节志愿者服核对嘉宾名单,嘴里脆生生喊着“发芽”“开幕”“运维”。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给妹妹的嘉宾名单贴上便利贴标注重点:“都备齐了,玉树试种基地的连线设备已经调试好,欧洲农场主的视频信号也测试过,不会卡顿。”她凑到小电身边,看着屏幕里嫩绿的幼苗:“西坡5号真的发芽了?寒地里的苗看着真精神!”小电点点头,语气难掩激动:“发芽率达88%!比实验室数据还高,幼苗的抗冻性超出预期,今天要测株高和叶片数,专家说只要长势稳定,亩产就能稳超1100斤!”
哥哥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欧洲充电站要扩容到50个站点,远程运维系统得升级,还要兼容10种欧洲主流车型的充电协议,今天必须完成系统上线,不然会影响后续站点交付。”妹妹举起手里的小喇叭:“文化节开幕式还有两小时就开始了,我要去主会场引导游客,还要和玉树、欧洲的嘉宾做连线衔接,保证流程顺畅!”
“爸爸!爸爸!”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文化节的应急方案,快步走出来,“小电,爸爸已经联系了农数科技,给玉树基地空运了一批生物营养液,增强幼苗抗寒能力;哥哥,欧洲那边的技术对接爸爸让技术总监盯着,有问题随时视频;妹妹,妈妈陪你去主会场,爸爸去检查各个展区的安全和流程,确保文化节圆满成功。”妹妹抓起一个玉米发糕就往外跑:“太好了!志愿者们都在等我分配任务,咱们一定要让文化节成为最难忘的乡村盛会!”
送妹妹到文化节主会场,林凡直奔各个展区检查。刚到“玉米科技馆”,就看见农数科技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西坡5号的幼苗展示柜,职校的学生志愿者们在给游客讲解智能喷洒装置的原理。强子迎上来汇报:“凡哥!美食体验区的玉米点心已经备好,绘本展区的海外版绘本也陈列完毕,应急通道和医疗点都已设置,就等开幕了!”
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带着孩子正在体验种子培育:“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能亲手培育玉米苗,还能了解耐高寒品种的知识,比单纯旅游收获大太多!”林凡笑着回应:“后续我们还会组织‘苗儿跟着孩子长’活动,定期给大家推送幼苗生长视频,让孩子们见证生命的顽强。”
与此同时,青海玉树的试种基地,小电正带着团队测量幼苗数据。“组长,这株苗株高8厘米,有3片真叶,叶片叶绿素含量达标,抗冻蛋白活性比普通玉米高20%!”队员兴奋地汇报。小电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给幼苗喷洒生物营养液:“这是农数科技特制的抗寒营养液,能增强根系活力,应对夜间的低温。”当地合作社的扎西大叔感慨道:“以前我们这里只能种青稞,现在能种玉米,还要感谢你们带来的好品种和新技术,以后我们的收入能翻一番!”
德国的智舱充电站运维中心,哥哥的远程监控系统顺利上线。屏幕上实时显示着50个站点的充电数据、设备状态,系统自动识别出2个站点的电压波动,发出预警。“立刻远程调整参数,启动备用电源稳压!”哥哥对着麦克风下达指令,不到5分钟,两个站点恢复正常。欧洲运维团队负责人竖起大拇指:“中国技术太高效了!远程系统能实时监控、快速响应,比我们之前合作的企业强太多!”
文化节开幕式如期举行。主会场的大屏幕上,玉树试种基地的幼苗绿意盎然,欧洲农场主的祝福视频温暖真挚,妹妹穿着志愿者服,站在台上主持:“欢迎大家来到‘玉米文化节’,今天我们不仅能看到耐盐碱、耐高寒的神奇玉米,还能体验智能科技、品尝美味佳肴,一起感受乡村振兴的力量!”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当屏幕切换到西坡5号幼苗破土而出的延时摄影时,现场更是一片欢呼。
中午,林凡在文化节现场接到了小电的紧急电话:“爸爸,基地夜间温度将降至零下8℃,部分幼苗可能会受冻,我们准备给保温棚加铺一层防寒毡,还需要启动电热丝加热。”林凡立刻回应:“我让农数科技联系当地物流,紧急调运防寒毡,电热丝的功率要控制好,别烫伤幼苗,有情况随时沟通。”
下午,哥哥的远程运维系统传来好消息:50个充电站全部正常运营,单日总充电量突破10万千瓦时,智舱“乡村之星”汽车的充电占比达70%,欧盟追加了100个充电站的建设订单,还邀请哥哥参与欧洲乡村新能源标准的制定。“凡哥,我们的技术已经成为欧洲乡村充电的标杆,这是中国智造的骄傲!”哥哥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妹妹的文化节也迎来高潮。“小小玉米研究员”选拔现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玉米种植知识,动手操作智能喷洒装置;绘本分享区,妹妹和外国小朋友视频连线,一起朗读《盐碱地里的排水小卫士》;美食体验区,玉米膳食纤维饼干、生物降解餐盒包装的玉米点心供不应求,游客们赞不绝口。一位老爷爷感慨道:“没想到玉米能做这么多东西,还能走出国门,咱们乡村的产业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傍晚,全家通过视频连线“云团聚”。小电站在保温棚里,背景是盖着防寒毡的幼苗:“爸爸,防寒措施已经全部到位,幼苗没有受冻,长势依旧良好,当地政府已经和我们签订了1万亩的推广协议,明年要在玉树大规模种植西坡5号!”哥哥站在运维中心,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充电数据:“凡哥,我们已经受邀参与欧洲新能源标准制定,后续订单能带动国内20家配件企业出海,形成完整的海外产业链!”妹妹举着“玉米文化传播小使者”的奖牌:“妈妈,文化节吸引了5万名游客,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100万,出版社要给我出版文化节专属绘本,记录这次盛会!”
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排骨汤,镜头里满是暖意:“孩子们都长大了,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妈妈真为你们骄傲。从寒地里的一株幼苗,到欧洲的一座座充电站,再到热闹非凡的文化节,这都是咱们一家人奋斗出来的好日子。”苏晚晴笑着说:“从一粒种子的抗冻发芽,到一项技术的国际认可,再到一场文化的全民共享,咱们把乡村产业做成了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事业,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林凡站在文化节的主会场,望着渐渐散去的游客和依旧热闹的展区,语气激昂:“寒地苗青破冻土,文化节盛传薪火,这不仅是咱们家庭的奋斗成果,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科技立根、产业强基、文化铸魂’的生动缩影。西坡5号在高寒地扎根,智舱充电站在欧洲领跑,玉米文化节让乡村魅力绽放,这就是扎根大地的韧性,是创新突破的锐气,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未来,我们要让西坡系列品种攻克更多特殊地貌,让‘中国种子’在更多贫瘠土地上绽放生机;要让智舱的智能产业成为全球乡村新能源的引领者,带动更多民族企业走向世界;要让玉米文化节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IP,让更多乡村通过产业+文化实现增收致富。只要我们心怀家国、脚踏实地、代代相传,就一定能让中国的农业科技领跑全球,让中国的智造赢得世界尊重,让中国的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为国家粮食安全、为民族产业崛起、为乡村全面振兴,书写更加恢弘壮丽的篇章!”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青海玉树的保温棚里,西坡5号的幼苗在防寒毡下静静生长,透着顽强的生机;德国的充电站旁,灯光照亮了乡村的夜归之路;文化节的主会场里,工作人员正在收拾展区,留下满场的玉米清香与欢声笑语。“你看,”苏晚晴轻声说,“寒地生苗是希望的力量,文化传薪是根脉的延续,科技出海是实力的证明,这样的日子,满是荣光与远方。”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三代人的接力耕耘,一辈子的初心坚守,都只为让这片土地更富饶,让这个国家更强盛。从玉米地里的春种秋收,到国际市场的风雨兼程,再到文化舞台的自信绽放,我们始终坚信,乡村振兴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没有达不成的目标。未来,还要让这份坚守与梦想,在更多人心中传递,让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全球,让民族复兴的征程一往无前,让每一个奋斗的日夜,都闪耀着家国情怀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