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钓圣的“军火库”与全国赛的东风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1644 字 15天前

张伟言简意赅:“需要任何数据处理,找我。”

林莉也跃跃欲试:“我可以帮忙查找资料,做市场调研,整理申报材料!”

峰回路转!原本山穷水尽的局面,竟然因为钓圣师傅的鼎力相助和一个突如其来的专业赛事,瞬间变得柳暗花明!

团队立刻兵分两路:

一路由陈遇牵头,王小虎辅助,毛蛋负责后勤,主攻水产饲料大赛。 陈遇利用所学知识,开始构思饵料配方。他跑图书馆查文献,去实验室分析本地鱼情水情,甚至打电话向程晓风请教不同鱼种的摄食习性。王小虎则成了“首席粉碎官”和“搅拌工”,忙着将各种粮食、骨粉、虾粉按照陈遇的配方粉碎混合,弄得工作室里粉尘飞扬,香味(和腥味)扑鼻。

另一路由孙宇和张伟远程指导,陈遇统筹,利用那堆“废弃军火库”进行逆向工程学习。 他们挑选出不同档次、不同损伤程度的鱼竿段落,开始进行系统的拆解和分析。

拆解过程变成了一场生动的实践课。他们用王小虎带来的小钢锯、游标卡尺、放大镜,甚至 borrowed 了陈平的显微镜。

“看!这根便宜竿,纤维排布混乱,孔隙好多!”王小虎举着一截竿身大喊。

“这根标注高碳的,纤维丝束明显更细更密,但太脆,你看这断口,齐刷刷的。”陈遇分析道。

“导环的绑线方式和底座结构也各不相同…”毛蛋仔细观察着。

孙宇通过视频连线,要求他们精确测量每一段的重量、长度、壁厚、直径,记录断口形貌,并尝试判断铺层角度。张伟则默默记录所有数据,输入电脑,试图寻找一些规律。

他们还发现,很多竿子并非纯碳,而是采用了碳布与玻璃纤维布混合缠绕,或者在关键部位有加强衬布。

“原来结构设计这么重要!”陈遇感叹,“不仅仅是一种材料用到底。”

“还有表面处理,”林莉看着那些光滑的漆面和印花,“这不仅仅是好看,也关系到耐磨和防水。”

这次大规模的、对比式的逆向工程,虽然依旧无法得知核心的树脂配方和精确的工艺参数,但却极大地开阔了团队的眼界,让他们对碳纤维钓具的“设计”和“系统”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他们不再仅仅盯着那一小块脆弱的预浸料片,而是开始从结构力学、材料搭配、产品设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资金的困境尚未完全解除,但前路已然出现了新的曙光。一堆废弃的鱼竿和一个突如其来的比赛,像两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旭遇”团队,让他们在挫折中重新燃起了高昂的斗志。陈遇更是感受到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乐趣,仿佛找到了水产大学和碳纤维梦想之间那座独特的桥梁。)—— 钓圣的“军火库”与全国赛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