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绝境逢生与“土法”智慧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1934 字 14天前

“明白!”毛蛋瞬间满血复活,冲到电话和传真机前。

“还有!”陈遇补充道,“联系林莉,把情况告诉她。让她从法律和商业角度想想,我们和理工大学那边有没有什么协议或者空子可以钻,哪怕能争取到一点点缓冲时间也好!同时,打听一下‘渔火’最近有什么动静!”

指令一条条发出,整个团队像一台被强行重启后超频运行的机器,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疯狂运转起来。

邮件和传真在电话线的嘶鸣声中飞向北京。孙宇和张伟在收到消息后,显然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仅仅两个小时后,孙宇的第一份反馈就传了回来——他初步认可了分段压制的可行性,并附上了一份极其复杂的杆件分段力学分析草图和建议的分段点位置,以及对接面角度的计算公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根据初步计算,建议将单根杆件分为三段压制。中间段保持平直,两端弯曲段单独压制。对接采用套接加粘接,套接重叠长度不得低于直径的1.5倍。连接件建议分解为至少三个部件… 强度理论损失约15%-25%,需通过工艺和胶粘剂补偿。更精确模型需等待具体模具尺寸和压力分布数据。”

几乎是同时,张伟的新程序也传输了过来。他对控制程序进行了大幅修改,增加了多段式温度压力曲线控制功能,可以针对同一罐内不同区域、不同厚度的胎具进行差异化处理。

“新程序已适配分段压制模式。需提供每段胎具的精确三维尺寸和位置图。可尝试。”

北京伙伴的高效反馈,如同雪中送炭,给了省城团队巨大的信心。

接下来的三天,工作室里灯火彻夜通明。陈平带着王小虎,根据孙宇提供的分段点和图纸,疯狂地加工改制模具。将一副整体模具拆分成多个小型胎具,还要保证它们能在热压罐内精准定位、承受高压,难度极大。挫、磨、铣、垫…老一代技术工人的经验和年轻人的蛮力结合到了极致。

陈遇和毛蛋则全力攻关胶粘剂选择和粘接工艺。他们测试了能找到的所有型号的高性能环氧树脂胶,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粘接夹具,力求将接缝强度做到最高。

林莉的消息也传了回来。她查阅了相关资料,遗憾地表示当初使用实验室设备只有口头协议,缺乏书面文件,走正规途径申诉难度极大,耗时很长。但她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她托人打听到,“渔火”最近确实和理工大学后勤的一位刘科长走动频繁。

“果然是他们!”毛蛋咬牙切齿。

“现在没空管他们。”陈遇面色冰冷,“集中所有精力,先把这个坎迈过去!只要我们能自己做出来,他们就卡不住我们的脖子!”

第四天傍晚,第一套用于分段压制帐篷杆的简易胎具终于组装完成,塞进了热压罐。每一个胎具都闪烁着手工打磨的痕迹,带着一种粗粝而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次实验,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开始。这一次,他们压制的不再是简单的平板,而是三个不同弧度的碳纤维片材。

设备再次轰鸣。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张伟的新程序能否精准控制不同区域的温度压力?孙宇的分段点设计是否合理?陈平手工打造的胎具能否承受住压力?他们的“土法”粘接方案后续能否成功?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时间再次变得无比漫长。

当设备停止,罐盖打开,取出那三片还带着温度的、弧度各异的碳纤维预制件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陈遇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取出,放在工作台上。仔细检查——没有压溃!没有分层!纤维走向基本符合预期!弧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