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赣江的雾气还没散尽,“吃瓜茶馆” 的红灯笼就亮了起来,陶土招牌上的 “吃瓜茶馆” 四个字沾着露水,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王阿婆凌晨三点就起了床,在灶台前熬了十几罐瓦罐汤,有肉饼汤、鸡蛋汤、乌鸡汤,还有南昌特有的 “藜蒿腊肉汤”,汤香混着院子里的桂花香,飘出半条老街,引得早起的街坊和游客循着香味赶来,门口很快排起了小长队。
“这汤香也太勾人了!” 排在最前面的是个挑着货郎担的汉子,他放下担子,探头往院子里看,正好看到小罐罐滚着陶土碗过来,罐口飘着迷你汤雾,像个会移动的 “小暖炉”。汉子忍不住笑了:“这小瓦罐还会递碗?真是新鲜!” 小罐罐赶紧用罐底托着碗递过去,罐口轻轻碰了碰他的手,像在说 “快接好”,结果手劲没控制好,碗差点掉在地上,幸好汉子眼疾手快接住了,引得周围人都笑了起来。
孙悟空穿着王阿婆找的粗布褂子,褂子太长,遮住了他的半截腿,他还特意在腰间系了根红布条,手里端着个大托盘,托盘上放着三碗瓦罐汤,雄赳赳气昂昂地往客人桌前走。可刚走到院子中央,就被地上的灯笼绳绊倒,托盘 “哗啦” 一声翻了,三碗汤全洒在地上,汤渍溅到了旁边一位穿青布衫的书生裤腿上。
“哎呀!俺老孙不是故意的!” 孙悟空赶紧爬起来,手忙脚乱地想帮书生擦裤子,结果越擦越脏,把汤渍蹭得更大片。书生却没生气,反而笑着说:“孙大圣不必在意,这汤香沾在裤子上,倒像是带了瓶‘南昌香露’,走到哪都有人问我在哪买的!” 孙悟空一听,眼睛一亮:“真的?那俺老孙再给你盛一碗汤,让你多沾点香!” 说着就跑去灶台边,结果又被小罐罐绊了一下,这次直接摔了个 “猴啃泥”,脸正好贴在刚熬好的乌鸡汤罐边,把罐口的汤雾全吸进了鼻子里,打了个带着鸡汤味的喷嚏,把旁边的滕王蝶都吹得飞了起来,像群被风吹走的 “小彩纸”。
院子里的人笑得前仰后合,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笑得太急,糖葫芦都掉了一串,正好落在孙悟空的头上,红山楂粘在他的毛上,像戴了个 “糖葫芦帽”。孙悟空摸了摸头上的糖葫芦,也跟着笑:“俺老孙今天真是‘倒霉又幸运’,摔一跤还能得顶‘糖葫芦帽’!” 说着就摘下糖葫芦,咬了一颗,酸得他直咧嘴,又赶紧吐了出来,引得大家笑得更欢了。
唐笙赶紧过来解围,给书生重新盛了碗汤,又帮孙悟空把褂子上的汤渍擦干净,还特意把灯笼绳往旁边挪了挪,免得再有人绊倒。小罐罐也知道自己闯了祸,赶紧滚到孙悟空脚边,用罐口对着他的裤子释放 “护汤微光”,淡金色的微光落在汤渍上,没一会儿,裤子上的汤渍就消失了,还留下淡淡的汤香。孙悟空惊喜地拍了拍小罐罐:“你这小家伙,还有这本事!以后俺老孙的脏衣服都归你管了!” 小罐罐赶紧滚开,像在说 “才不要”,逗得大家直笑。
茶馆的 “故事角” 更是热闹,瓦罐爷爷坐在用陶土碎片拼的小台上,罐口飘着汤雾,正给围坐的游客讲绳金塔的传说。“以前啊,南昌有个叫绳金塔的地方,塔下埋着三样宝贝:金绳、金瓶、金莲花。有一年夏天,赣江发大水,百姓们没吃没喝,都快饿晕了,我们瓦罐仙就爬进绳金塔,用陶土罐接塔上的雨水,再把百姓家里剩下的粮食放进罐里熬汤,熬出来的汤啊,又鲜又暖,百姓们喝了汤,就有力气抗洪了……”
小主,
讲到激动处,瓦罐爷爷的罐口汤雾突然变成了绳金塔的样子,塔尖还泛着金光,围着的小朋友们都看呆了,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伸手去摸汤雾塔,结果手刚碰到,汤雾就散了,变成了一小滴露水,落在她的手背上,凉丝丝的。小姑娘惊喜地叫起来:“这塔会变露水!太神奇了!” 瓦罐爷爷得意地 “笃笃” 响,罐口纹饰亮得像颗小太阳,又重新变出汤雾塔,这次还在塔下加了几个迷你瓦罐仙,像在重现当年熬汤的场景。
滕王婆婆则带着滕王蝶们在 “故事角” 旁边的白纸上画诗句,小蝶蝶虽然触角还有点疼,却坚持要画 “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 “霞” 字。它扇动翅膀,翅尖金粉落在纸上,可刚画到 “霞” 字的下半部分,就因为力气不够,金粉断了线,“霞” 字变成了 “雨” 字加个 “又” 字,像个错别字。旁边的成年滕王蝶赶紧过来帮忙,补好了 “霞” 字,小蝶蝶不好意思地用翅尖碰了碰白纸,像在道歉。
有个穿长衫的老先生看得有趣,拿出自己的毛笔,在纸上题了首诗:“瓦罐吐雾说古事,彩蝶挥粉绘新诗,南昌城里寻童趣,最是茶馆烟火时。” 题完诗,他还把小蝶蝶放在笔尖上,让它在诗的旁边印了个迷你蝶印,像个精致的小印章。游客们都围过来看,有的还拿出纸笔,跟着滕王蝶学画诗句,院子里满是 “簌簌” 的翅声和 “沙沙” 的写字声,像首安静又热闹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