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碧海珊瑚,深蓝进化

保护区边缘的青羽珊瑚,突然加速分泌分解酶,将接触到的原油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蓝电珊瑚则释放电流,改变海水的流动方向,将污染带引向远离保护区的浅滩——那里,基地早已布置了大量的吸附海绵(用涌泉灵莲基因改良的品种),能吸收残余的原油。

三天后,污染带被成功控制,珊瑚保护区毫发无损。参与清理的队员们看着青羽珊瑚触手间漂浮的原油分解物,再看看蓝电珊瑚周围改变方向的海流,对超凡珊瑚的进化之力充满了敬畏。

“海洋正在自我修复。”林奇站在了望塔上,望着恢复蔚蓝的海面,心中充满了希望。超凡珊瑚就像一颗颗投入深海的石子,激起的进化涟漪正在扩散,而人类,正在成为这场进化之潮的引导者与守护者。

第四章:蓝海盟约,共生未来的展望

五年后,天海市近海的超凡珊瑚林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蓝海生态区”。卫星图像上,这片区域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绿色,与周边的灰色海域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末世海洋中一道耀眼的生命之光。

世界树基地的“蓝海计划”进入了新的阶段——将珊瑚培育技术推广到其他沿海区域。林奇派遣蓝海小队的精英,带着珊瑚幼苗和培育手册,前往东部联盟、南方群岛等幸存者聚集地,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珊瑚培育场。

“海洋是连通的,任何一片海域的污染,最终都会影响整个海洋。”林奇在与东部联盟的视频会议上说,“我们共享珊瑚的进化成果,就是在共享海洋的未来。”

东部联盟的首领,一位曾经的海洋学家,握着蓝海小队送来的紫焰珊瑚幼苗,眼中含泪:“末世前,我眼睁睁看着大片珊瑚死亡却无能为力;现在,你们让我看到了希望——这不仅是珊瑚的重生,更是人类与海洋和解的开始。”

在技术共享的推动下,一条跨越数千公里的“珊瑚项链”,开始在亚洲东部的海岸线上形成。每个培育场都有自己的特色:东部联盟的珊瑚擅长分解工业废料,南方群岛的珊瑚能抵御台风的冲击,北方冰海的珊瑚则进化出了耐寒特性——它们相互呼应,共同净化着辽阔的海域。

超凡珊瑚的进化,也进入了新的维度。

林奇发现,当不同海域的珊瑚通过海流交换配子后,诞生的新珊瑚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净化能力。一种结合了紫焰珊瑚辐射抗性与青羽珊瑚分解能力的“虹光珊瑚”,能在核污染海域生长;而融合了蓝电珊瑚与赤心珊瑚特性的“流能珊瑚”,能将海流的动能转化为生物能量,为大范围的海域提供能量支持。

这些进化后的珊瑚,开始影响海洋的气候。

气象监测显示,有流能珊瑚分布的海域,台风的强度明显减弱——流能珊瑚转化的能量,干扰了台风形成的气流;而金绸珊瑚释放的大量氧气,与陆地植物产生的氧气汇合,让全球的氧气含量缓慢回升,极端天气的频率也有所降低。

“这是地球的自我调节。”林奇在全球生态论坛(通过加密通讯建立)上说,“超凡植物是地球的‘免疫系统’,陆地植物净化土壤和空气,海洋珊瑚净化海水和调节气候,它们共同守护着这颗星球的生命平衡。”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也因珊瑚而彻底改变。

世界树基地建立了“海洋学院”,教授信众海洋生态知识、珊瑚培育技术和可持续捕捞方法。学院的学生们,既会潜水照料珊瑚,也会驾驶探测船研究洋流,还会用食铁灌木打造的工具修复受损的珊瑚礁——他们是新一代的“海洋守护者”。

在基地的港口,停泊着数十艘“珊瑚号”补给船。这些船的船体用可降解合金制成,动力来自流能珊瑚转化的电能,专门为各个珊瑚培育场运送物资和人员。船上的旗帜,是绿叶与蓝珊瑚交缠的图案,象征着陆地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小主,

林奇的最后一次深海潜游,选择了蓝海生态区的中心。

这里的珊瑚已经长到数米高,形成了一片壮观的“珊瑚森林”。紫焰珊瑚的荧光照亮了幽深的海水,金绸珊瑚的触手在海流中舞动,无数色彩斑斓的鱼群在其间穿梭,连海龟和鲸鱼都时常来这里栖息。林奇摘下潜水头盔(现在的海水已经可以直接呼吸),感受着珊瑚释放的能量流在身边环绕,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生命摇篮。

他的基因之树,此刻与整个海洋的生态网络相连。他能“看到”珊瑚幼苗在海床上萌发,能“听到”鱼群在传递危险信号,能“感受到”洋流带着珊瑚的配子,驶向更远的未知海域。

“进化没有终点,共生永无止境。”林奇在心中默念。

当他浮出海面,夕阳正将海水染成金色。海岸线上,“珊瑚守护者”们正在沙滩上种植红树(用基因改良的耐盐品种),红树的气根能稳固海岸,落叶则为近海的珊瑚提供养分——陆地与海洋的共生,在这里完成了最后的闭环。

了望塔上的两面旗帜,在晚风中猎猎作响。绿叶徽章代表着人类在陆地上重建的家园,蓝珊瑚徽章则象征着向深蓝延伸的希望。林奇知道,无论是钢铁荆棘守护的陆地,还是超凡珊瑚净化的海洋,本质上都是同一场共生的故事——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智慧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而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蓝色星球,将永远见证这个故事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