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取经者与资金池
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的名声,随着烘干机的成功和稳定高效的产出,已然超越了城关区,在南水县乃至地区工业系统内部都挂上了号
生产彻底步入正轨,不仅稳稳消化着机械厂的订单,连之前合作的副食品加工厂也主动增加了供应量,另外还接了两个小单位的零星订单。新厂区内,原料区、生产区、烘干区、成品区划分井然,工人们在各司其职,切割声、捆扎声、烘干机低沉的运行声交织成一曲有序的生产乐章。
这天上午,几辆挂着副食品加工厂牌子的自行车驶入了厂区。为首的是副食品加工厂的林科长,他身后跟着厂里的生产股长和两名技术员。他们的到来,让马主任和王超都有些意外。
“林科长,您今天怎么有空过来?是验收还是?”马主任热情地上前招呼。
林科长笑着摆手,脸上带着几分感慨和不好意思:“老马,王超同志,我们今天不是来验收的,是来……取经的!”他指了指身后略显局促的技术员,“不瞒你们说,你们这套搞法,特别是那个烘干机和整个生产管理,在我们厂里都传开了。我们厂长下了死命令,让我们必须来好好学习学习,看看能不能也改进一下我们厂里那些老掉牙的流程。”
王超和马主任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和一丝自豪。曾经需要仰仗对方供应米浆的加工组,如今竟成了对方学习的对象,这变化不可谓不大。
“林科长您太客气了,互相学习,互相学习!”马主任连忙说道。
王超则沉稳地接话:“林科长,各位同志,欢迎指导。我们这里都是土办法,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话虽如此,当王超引导着林科长一行走进规划清晰、整洁有序的生产区时,副食品加工厂的几位干部还是被深深触动了。他们看到的是:
原料大米分区存放,标识清晰;领用有记录,杜绝了浪费和混乱。
切割工位上,女工们熟练地使用着带有导向槽的切割台,切出的粉条宽窄一致,效率惊人。
崭新的多层晾晒架在晴天时最大化利用空间,而在阴天,旁边那台砖铁结构的“土法烘干机”正稳定运行,确保生产不受天气影响。
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围裙套袖,操作规范,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墙上贴着简单的生产流程图、质量标准和小组评比栏,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
“这……这管理,比我们厂里某些车间还规范!”生产股长忍不住低声对林科长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