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停职待勘起波澜 公主传讯暗藏机

凌云与彦阁老在太极殿上那场近乎市井斗殴般的互相攻讦,最终以两败俱伤告终。尽管凌云翻来覆去只有“构陷”、“胁迫”等几句指控,缺乏新意,但彦阁老为压制对方,接连抛出的关于凌云在地方任上诸如“贿赂织染署内侍”、“攀诬御史”等黑料,却让殿中一众御史听得两眼放光,暗暗摩拳擦掌——今年岁末考绩的弹章材料,可算有着落了!

眼看局面愈发不堪,陈尚书终于看不下去,出声斥责凌云道:“凌舍人!朝堂之上,成何体统!还不退下!” 随即又转向彦阁老,语气缓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彦相,何必与一晚辈后生一般见识?且息雷霆之怒。”

彦阁老官阶虽高于陈尚书,但陈尚书乃三朝元老,资历极深,他不得不给几分面子,只得冷哼一声,拂袖退下,转而与自己的政治盟友、礼部尚书低声商议,如何消除凌云爆出其婿冯御史“构陷清官”之言的恶劣影响。

经筵不欢而散。片刻后,有太后身边的内侍省高品内侍至中书省宣达口谕:着令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彦文杰与中书舍人凌云,即日起停职反省,听候处置。

此谕一出,举朝愕然。凌云一七品微末小官,与当朝宰相、位同三品的东阁大学士一同被罚“停职反省”,这处罚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轻重悬殊,令人瞠目。众人皆惊疑不定,揣测太后此举背后深意。

经筵散去,礼部尚书找到崔尚书,语带讥讽道:“崔天官,真是好手段啊。” 意指凌云此番作为,似有崔尚书在背后指使,用以打击政敌彦阁老。

崔尚书心中叫屈不迭,暗骂凌云莽撞,连忙分辩道:“何出此言!下官亦未曾料到此人如此……不识大体!” 他自觉比窦娥还冤,凌云此举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和控制。

而知晓部分“内情”的驸马,则暗自冷笑,心中笃定:彦阁老此番怕是遭了无妄之灾,定是永嘉那女人与凌云这对……哼,联手做局,坑了彦文杰一把!

无论如何,这场在太极殿经筵上爆发的闹剧,不经意间竟成了凌云在长安朝廷的“立名之战”。虽与彦阁老拼得两败俱伤,一同停职,堪称“同归于尽”,但以一介七品之身,竟能令位极人臣的东阁大学士被迫停职待勘,在众人眼中,已是“虽平犹荣”。

一时间,凌云声名大噪于京畿官场。人人皆知,内廷中新近出了个敢与宰辅当廷放对、并险些将其“拉下马”的七品“猛人”。

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初八,便有十余封奏章飞入宫中,弹劾凌云“殿前失仪”、“攻讦大臣”、“品行有亏”云云。另一边,彦阁老的待遇更高些,有二十余封弹章伺候。这倒非全因他位高权重,更因他与凌云互泼污水,提供了大量“风闻奏事”的素材,引得科道言官们蜂拥而上。

凌云起初并不知情,停职首日,他闭门不出,在家闷头大睡,好好补了连日的困倦。直至晚间,方去邀请李清郡公饮酒,欲探听宫中动向。

两人仍在平康坊那家悬挂着凌云诗作的酒肆雅集。落座后,李清便直言不讳道:“凌贤弟,尔之性情,实需收敛一二。庙堂之上,岂可如名士般纵情任性?纵观史册,于朝堂效倨傲放诞之行而能善终者,几希!吾实不愿见贤弟他日落得凄凉下场。”

凌云本欲解释日间殿中失态实属被逼无奈,并非本意。不料李清已自行将其行为解读为“名士风骨”、“狂放不羁”,倒是省了他一番口舌。他只得顺水推舟,拱手道:“李兄金玉良言,小弟受教。”

李清又道:“贤弟可知,今日弹劾你的奏章已有十数本之多?还需谨慎为上。”

凌云闻言,确实感到意外。他虽与几位御史有过交集,亦曾被上司罚过,但从未像今日这般成为众矢之的。初闻此事,他竟有一丝荒谬的“受宠若惊”——若非有了几分“名气”,岂能享受与阁老同等的“弹劾待遇”?言官们也是要借此扬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