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短暂的喘息与噪音的回响

馆长室内的坦白像一盆冰水,浇灭了艾文心中大部分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也奇异地让他冷静下来。知道了最坏的结局,反而能抛开侥幸,专注于当下唯一的、渺茫的生路。

他付出了部分“未来可能性”的代价,换来了图书馆短暂的稳定。这稳定如同暴风雨眼中虚假的宁静,但艾文决定充分利用它。

接下来的几个夜班,图书馆内部的异常活动显着减少。灯光稳定,墙壁上的污痕不再扩散,寂静之民如同博物馆里的展品般凝固在阴影中。就连那个小熊玩偶,也仅仅是在他经过儿童区时,发出几声有气无力的、仿佛消化不良般的咕哝。

但这宁静之下,潜藏着更深的诡异。艾文能感觉到,图书馆本身似乎在……“消化”。消化他献祭的那份“未竟之念”。空气中弥漫的低语声变得低沉而含混,不再充满攻击性,反而像饱食后的呓语。那股腥甜的气息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陈腐、如同千年古墓开启时的味道。

他开始系统地执行两件事:维持表象,以及搜寻线索。

维持表象意味着他依旧像最初那样,推着整理车,穿梭于书架之间,将书籍归位,擦拭灰尘,检查门窗。只是现在,他的动作更加机械,眼神更加空洞,仿佛一具被设定好程序的傀儡。他能感觉到,自己与这座建筑的“同步率”在献祭后显着提高了。有时,他甚至不需要看,就能知道哪本书放错了位置,或者哪个角落的灰尘超出了“允许”的厚度。这种如同本能般的熟悉感,让他不寒而栗。

而搜寻线索,则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他将目标锁定在几个方向:

1. 黑皮书的深层记忆: 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记忆碎片。他开始尝试主动“询问”黑皮书,将精神集中在自己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上——关于“最终钥匙”的形态,关于“纯粹意义载体”的可能所在。黑皮书对此反应迟缓而混乱,给出的画面更加支离破碎,有时是某个书架的特写,有时是一段毫无意义的噪音,有时甚至是林馆长年轻时模糊的侧影。解读这些信息如同大海捞针,消耗着他本就不多的精力。

2. 图书馆的“禁区”: 他利用“安全认证”的权限,开始探索那些之前未曾涉足或刻意回避的区域。比如档案室里那些标着“绝密”或年代极其久远的档案柜;比如工具房里那些散发着异样能量波动的老旧清洁工具(一把总是自己移动的扫帚,一块能映照出异常景象的抹布);他甚至再次进入了地下书库,在银铃的保护下,于那些寂静之民和躁动低语的边缘,搜寻可能被遗漏的蛛丝马迹。然而,收获甚微。大部分“禁区”只是存放着更危险、更不稳定的异常物品,或者干脆就是空间的死胡同。

3. 解读羊皮纸的隐喻: 他反复研究那张羊皮纸上的图示和注释。“缢缚之点”已经找到,但图示上还有许多意义不明的符号和线条,它们是否指向图书馆内其他关键节点?“纯粹意义载体”是否就藏在某个符号对应的现实位置?

就在他几乎要被无尽的搜寻和日益加深的同化感逼入绝境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来自于一次最常规的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