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他们参观了一所注重创新教育的学校。在梦境工作坊中,孩子们在学习记录和解析自己的梦。
「梦是心灵的秘密语言,」老师对孩子们说,「学会这种语言,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一个男孩分享了他的梦:「我梦见自己在天上飞,下面是发光的城市。醒来后,我画下了这个梦。」
他的画作充满了想象力和色彩,比很多成人艺术家的作品更加自由奔放。
「孩子们还保持着与梦境的直接连接,」苏芮说,「而成人往往丢失了这种能力。」
在另一个教室,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清醒梦练习——在梦中知道自己在做梦,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引导梦境。
「这不仅是梦中的游戏,」老师说,「更是培养现实生活中的觉知能力。」
文化造梦师
傍晚,他们参加了一个电影首映式。导演在放映前说:「电影是集体的清醒梦。我们邀请观众进入我们创造的梦境,但他们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看电影。」
张振华在观影过程中尝试保持觉知:知道自己在看电影,知道这是人造的梦境,但同时允许自己被故事感动。
这种既投入又觉知的状态,正是他在生活中追求的。
放映后的讨论会上,观众们分享着各自的感受和理解。同一个电影,却在每个人心中激起了不同的涟漪。
「这就是梦的美妙之处,」导演说,「它既是个人的,也是共享的。」
梦的疗愈
晚上,他们参观了一个梦境疗愈工作坊。参与者们分享着反复出现的梦境,并在导师的引导下探索其中的含义。
「梦是我们的潜意识在说话,」导师说,「聆听梦境,就是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一个女士分享了她多年来反复做的一个梦:「我总是在迷宫中寻找什么,但永远找不到出口。」
通过引导,她逐渐意识到这个梦与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相关——她一直在外部世界中寻找答案,但答案其实在内心。
「当我们理解梦的信息,」导师说,「梦就会转化,或者停止重复。」
张振华想起自己在谐律寰宇面对的各种挑战,本质上都是在学习聆听存在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