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他也觉得朱厚烈荒唐,如今才明白,这位天子早已超脱世俗,达到他们难以企及的境界......
人与人本就不同,所思所想自然各异。
众生所求,亦随时光流转而变。
寻常百姓求什么?不过是一方安宁,三餐温饱。
朝臣所求为何?忠奸各异——奸佞之徒贪 ** 势富贵,忠良之士心系天下太平。
** 之志更是千差万别:或沉湎酒色,或忧国忧民,或征战四方......
朱厚烈此刻一心只想开疆拓土,成就宏图伟业。
皇位对他而言,未得时朝思暮想,真正坐上后却觉索然无味。
因此现在的朱厚烈,并不十分在意这个皇帝之位。
若有合适人选,他随时可以禅让退位。
但前提是继任者不能妨碍他的计划,更不可与他为敌。
杨首辅如今已对朱厚烈心悦诚服。
在他看来,朱厚烈活得洒脱超然,这般境界实属平生仅见。
换作常人登基称帝,必定沉溺权柄,难以自拔。
可朱厚烈却视皇位如浮云,丝毫不为滔 ** 势所惑。
这样的明君,正是杨首辅愿倾尽所有辅佐的 ** 。
杨首辅,朕即将出征。伐宋之事刻不容缓,宜早不宜迟。
朕离京期间,朝政就托付给你了。望你能替朕打理好朝堂事务。
待朕凯旋时,愿见大明依旧国富民安。
朱厚烈言辞恳切,对杨首辅殷殷嘱托。
陛下放心,老臣必当竭尽全力,为皇上守住这锦绣河山!
杨首辅的回答同样发自内心。
他从未有过僭越之念,只求国泰民安。
为此他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或许能力有限,但必定全力以赴。
对朱厚烈来说,这便足够了。
朱厚烈颔首道:杨首辅,朕要交代你两件要事,务必办妥。
请陛下明示,老臣谨遵圣谕。
朱厚烈随即下令道:首要之事关乎科举取士。眼下新 ** 定蒙元疆域,因官吏匮乏,朕暂且将其设为元州,仍由当地首领暂代布政使之职。
然此非长久之策,故本届科举可适当放宽取士标准,且需提前举行。朕急需选拔官员赴元州就任。
另着卿主持元州行政划分事宜。以该地幅员之广,至少应再设九州之地。
杨首辅躬身应道:此番开疆拓土之盛况确属空前,后续治理确需慎重考量。科举取士放宽标准并提前举行实属必要。朝中现有官员中才干出众者,可先调往元州任职,日后再行更替。至于蒙元旧吏,可酌情留用部分,但绝不可全盘沿用。
这番建言令朱厚烈颇为赞许。杨首辅在政务上的远见卓识,正是其深受器重之故。此事交由其办理,朱厚烈自可安心。
继而皇帝提及第二桩要务:此番征战暴露出我军兵力不足之弊。募兵之事必须加速推进,且需扩大规模。当提高将士俸禄,完善军功授爵之制——不论出身门第,唯军功是举。如此必能激励士气。
具体章程由卿会同兵部尚书及于将军共议。三个月内,朕要见到五十万可随时调遣的精兵,其中须含二十万铁骑。可明白了?
杨首辅肃然领命:臣谨遵圣谕。
朕要说的就是这些。卿可还有本奏?若无要事,便退下吧。
见首辅再无奏议,朱厚烈便移驾后宫。此番回銮,尚有要事需与张太后商议。虽先前母子间略有龃龉,然事关重大,仍需禀明太后。
朱厚烈与张太后虽非亲生母子,但名义上仍有母子情分。考虑到双方关系不宜过于紧张,朱厚烈决定前往后宫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