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淬火。

更让大家感到新奇的是,他倡导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允许士兵们对伙食好坏、日常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但同时,他也铁律如山:军事命令,一旦下达,必须无条件、不打任何折扣地执行!他身体力行地推行官兵平等,他自己,还有我们这些干部,吃的、穿的,和普通战士一模一样,训练时同样一身泥、一身汗,摸爬滚打在一起。这种前所未有的尊重、这种“讲道理”与“铁纪律”相结合的方式,让这群原本带着各种习气、有些散漫的汉子,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个人生死恩怨的精神力量。一种叫做“信仰”、叫做“责任”、叫做“集体荣誉”的东西,开始在队伍里悄然萌芽、生长。整个中队的凝聚力,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提升。王栓柱私下里找到我,感慨万分地说:“参谋长,傅队长这手……邪性,真是邪性!比咱们老红军当年搞诉苦运动、激发阶级仇恨,还……还透彻,还往根子里去!”

第二把火:单兵技能——“活着,才能输出更多伤害”

思想上的根基初步打牢,拧紧了思想的“发条”后,傅水恒点燃了第二把火——狠抓单兵军事技能。然而,他的训练方法,再次让我们这些习惯了老一套的人目瞪口呆。

射击训练: 他几乎完全摒弃了旧军队和早期八路军那种“立姿、跪姿、卧姿”对着固定死靶子机械瞄准的刻板模式。他搞的是被他称为“战场应用射击”的动态训练。

“战场上,鬼子会像木桩子一样站直了,一动不动地让你瞄吗?”他让孙石头的侦察组在山谷里设置各种千奇百怪的移动靶和隐显靶,有的是用绳子拉扯突然竖起的木牌,有的是从坡后滚出的、画着鬼子头像的竹筐,有的是在灌木丛中一闪而逝的影子。他要求士兵们在全副武装冲刺奔跑三十米后、在低姿匍匐穿越一片碎石地后、在快速从一个掩体翻滚到另一个掩体后,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摇枪、概略瞄准、果断击发!他极端强调“首发命中率”和“失手后的快速补射能力”。

“心跳要稳!呼吸要匀!记住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有意瞄准,无意击发!”他将自己从“炎黄”系统那里兑换来的《精准射击技巧LV1》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用最浅显直白的大白话灌输给每一个战士。他甚至不惜耗费宝贵积分,兑换了几百发特制的“训练空包弹”(对外则宣称是缴获的某种怪子弹),让我们在模拟对抗演练中,能够体验到真实击发时的后坐力和声响,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实弹的消耗量依然巨大得让王栓柱眼角直抽,但每一颗子弹打出去,目标性、针对性都极强。战士们的射击精度、反应速度和在不同状态下的稳定击发能力,在这种高强度的、贴近实战的训练下,如同雨后的春笋般,飞速提升。

战术动作: “停止间战术?那纯粹是给敌人的机枪当活靶子!”傅水恒在训练场上吼声如雷。他强制要求所有人在开阔地带运动时,必须采用低姿匍匐、侧身滚进、短促急促跃进等在他看来能最大限度保存自己的战术动作。他首次向我们系统地引入了“掩体利用”和“运动路线选择”的概念。

“睁大你们的眼睛!地上的每一个土坎、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弹坑,都是你们保命的护身符!移动之前,先用你们的眼睛和脑子!观察敌火威胁,选择最短、最隐蔽、最能利用地形的路线!一旦决定移动,就要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快,像捕食的豹子一样狠!”

小主,

他亲自下场示范,如何假设在敌人“歪把子”机枪的扇面扫射下,利用地面上不起眼的起伏和弹坑,以之字形路线,时而匍匐,时而翻滚,时而跃进,一步步接近敌方阵地。那些看起来“不雅观”、“有失勇武”、“像地老鼠打洞”的动作,起初让赵铁锤等一批崇尚正面硬刚的老兵嗤之以鼻,私下里颇多微词。直到傅水恒组织了一次极其逼真的红蓝对抗演练,他亲自操着一支用木棍模拟的“机枪”,划定扫射区域,将那些依旧迷信勇气、习惯直着身子呐喊冲锋的“老兵油子”,一个个精准地“点名”判定阵亡。而那些严格按照新式战术动作,充分利用地形,时而静默,时而迅猛突击的战士,则成功地渗透到了“敌方”阵地核心。事实胜于雄辩,血淋淋的“伤亡”对比,让所有质疑者闭上了嘴。从此,“像地老鼠一样狡猾地战斗,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扑杀”,成了我们第一中队在战场上保命杀敌的铁律。

第三把火:小组协同——“三三制”的雏形与威力

这是傅水恒带来的最具冲击性、也最颠覆我们传统认知的战术理念,是对我们过去依赖个人勇武、“一窝蜂”式人海战术最彻底的革命。

他不再一味强调个人的匹夫之勇,而是开始着力构建最小、最灵活的战术单元。他以班为基础,尝试推行源自系统知识的“三三制”步兵战术雏形。虽然受限于当下的人员文化素质、装备水平以及战斗经验,无法完全照搬那套严谨的体系,但其最核心的“分散、配合、交替、掩护”的精髓,却被他提炼出来,强行灌输下去:

“以后的任何作战,都以战斗小组为基本单位!一个班,根据任务和敌情,灵活分成两到三个战斗小组!小组内部,必须有明确分工!”他用木炭在找来的平整崖壁上画出示意图,“要有突击手,负责正面火力压制和关键时刻的冲锋;要有支援手或精确射手,用步枪进行精确瞄准,掩护突击手行动,并有效杀伤重要目标;要有组长,负责观察、指挥、决策,并携带手榴弹,在关键时刻进行投掷破局!”

他反复讲解,小组在接敌时,如何像人的手指一样,有伸有缩,交替掩护着前进;如何利用己方火力压制或敌方火力间隙,果断跃进;如何寻找机会,进行侧翼迂回包抄。

“记住!不要扎堆!散开!保持合理的战斗间隔!让鬼子的一挺机枪,无法同时覆盖我们所有小组!”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训练场初期,乱象频出。小组内部沟通基本靠吼,交替掩护时经常变成互相挡路,冲锋时脱节严重,支援火力跟不上……傅水恒展现出惊人的耐心,他不厌其烦,一遍遍地讲解战术要领,一遍遍地亲自带着一个示范小组,在模拟战场上演练。他还引入了简单的旗语、手势和口哨声,作为小组内部乃至小组之间在嘈杂战场上进行静默或简易通讯的手段。

赵铁锤带领的、装备了两支MP18冲锋枪和充足手枪弹的突击班,成了这套新战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他们火力迅猛,机动性强,在初步掌握了小组内部的默契配合后,在一次连级规模的模拟攻防对抗中,展现出了令人胆寒的突破能力。看着突击班的三个战斗小组,如同三把相互咬合、协同旋转的烧红尖刀,以精准的交替掩护和迅猛的突击,轻而易举地撕开了“敌军”精心设置的防线,其他还在磨合中磕磕绊绊的班的战士们,眼睛都看直了,羡慕得直流口水。不用傅水恒再过多督促,所有人都玩命地投入到这种看似复杂、却极具威力的新式战术训练中,训练热情空前高涨。

第四把火:情报与侦察——“指挥官的耳目与神经”

傅水恒对孙石头领导的侦察组,投入了超乎寻常的精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