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风雪转移,智甩追兵。

“不能停!停下来就是等死!冻死在这河谷里,明天我们就是一堆硬邦邦的冰雕!”傅水恒的声音在呼啸的风雪中有些嘶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穿透绝望的力量。他立刻召集我们几个核心骨干,围拢在一起,用身体组成一道人墙,勉强挡住最猛烈的风雪,展开那张已经被雪水浸得有些潮湿、字迹模糊的地图。

“系统,”他在心中疾速沟通,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启动区域性高精度环境扫描功能!优先寻找可供大部队躲避风雪的安全路径和可能的避风点!积分不是问题!”

【叮!指令确认。消耗积分300点。区域性环境扫描启动……扫描中……扫描完成。据此地向西偏北15度方向,直线距离约五里,有一处天然形成的岩洞群,内部空间广阔,初步评估可容纳当前全部人员,且洞口背风,内部相对干燥。存在可行路径,但需翻越前方无名山脊,山脊坡度约40度,目前积雪深度超过六十公分,通行难度极大。警告:后方追兵根据痕迹判断,距离约八里,仍在尝试多路包抄,搜索圈正在缩小。】

系统的反馈清晰而及时,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傅水恒眼中瞬间重新燃起锐利的光芒,他立刻指向地图上那片代表未知区域的模糊地带,语气斩钉截铁:“不要慌!我有预感,往这边走!翻过前面那座山,应该有可以躲避风雪的地方!孙石头,立刻带人前出确认!赵铁锤,带你一排所有的兄弟,不惜一切代价开路!用上所有绳索和工兵铲,甚至用手刨,也要为后续队伍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

希望的火焰虽然微弱,但足以重新点燃人们求生的意志。孙石头组毫不犹豫,立刻顶着能见度极低的风雪,像壁虎一样贴着山壁向前摸索探路。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艰难搜寻,他们果然不负众望,带回了那个足以拯救所有人的好消息——找到了那个巨大的、如同巨兽之口的天然岩洞群!而另一边,赵铁锤带着一排的战士们,开始了与雪山和时间的殊死搏斗。他们用刺刀撬,用工兵铲挖,甚至用带着手套、早已冻得麻木的双手,在齐腰深的、冰冷刺骨的积雪中,硬生生地挖掘、开辟出了一条通往山脊的、狭窄而陡峭的“之”字形生命通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是怎样一幅足以撼动任何人灵魂的壮烈景象啊!战士们以班为单位,轮流上前,用自己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为后面攀爬的战友和乡亲们挡住最猛烈的风口。他们将绳索固定在岩石和树干上,另一头抛下,将体弱的乡亲、妇女和孩子,一个个艰难地拉上山脊。风雪无情,吞噬着体温和力气,但人与人之间迸发出的牺牲精神与互助力量,在这一刻凝聚成了战胜天灾的伟力!当队伍里最后一名队员,被数双手连拖带拽地拉上山脊,看到不远处那个黑黢黢的洞口时,许多人直接瘫倒在雪地里,连欢呼的力气都没有了。

当我们大部分人终于踉跄着、相互搀扶着,安全进入那个巨大的、相对干燥且果然温暖不少的岩洞时,几乎所有人都如同被抽干了所有力气,瘫倒在地,只剩下胸膛剧烈起伏,贪婪地呼吸着这相对温暖的空气。然而,傅水恒却不敢有丝毫休息,他强撑着几乎达到极限的身体,立刻安排赵铁锤带人布置洞口警戒,清点人数和物资,组织有医护经验的人救治冻伤员,同时将仅存的、冻得硬邦邦的食物和少量用于生火取暖的燃料进行精确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分到一点点,维系最基本的生存。

第四步:金蝉脱壳与诱饵分队

岩洞给了我们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宝贵喘息之机,让几乎冻僵的身体慢慢回暖,让紧绷的神经得以稍许放松。但危险并未远离。小野的追击队,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虽然被风雪和误导踪迹拖延,却依然凭借着顽固和其精锐的素质,在附近山区徘徊搜寻,不断缩小着包围圈。傅水恒通过系统兑换的小型无线电监听设备(对外宣称是缴获的精密仪器)断断续续监听到的敌人电台通讯显示,敌人指挥官似乎判断我们因天气和疲惫,很可能躲藏在某个固定的避风点,正在调整部署,准备进行最后的合围。

“这里不能久留。”傅水恒看着洞外依旧没有丝毫停歇意思、反而越刮越猛的风雪,做出了一个更大胆、更冒险的决定。“我们必须让他们以为我们还在山里跟他们捉迷藏,疲于奔命。而我们的主力,要趁此机会,跳出这个即将合拢的死亡包围圈!”

他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次极其精彩的“金蝉脱壳”之计。

他命令林豹子和周锐锋,带领原“龙牙”小队为核心,并特意抽调了二十几名体力恢复较好、头脑机灵、身手敏捷的战士,组成一支独立的“诱饵分队”。这支分队携带了队伍里那部功率最大的电台(并负责模仿主力部队的通讯信号特征),并从本就紧张的物资中,分出了一部分无关紧要的杂物。他们的任务,是在我们藏身的岩洞附近,以及更远的相反方向,故意制造大量部队活动、驻扎的痕迹——比如丢弃部分破旧物资,生起多处篝火余烬,甚至在特定时间短暂开机发报,发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指令信号——尽其所能地吸引、调动敌人的注意力,将小野这支精锐牢牢钉死在这片核心区域。

而主力部队,在经过一夜短暂却至关重要的休整后,在天亮前最黑暗、风雪最大的时刻,由那位在劳工中被发现、对此地山脉极其熟悉的老猎户(正是之前被系统评估为A-潜质的张五)带路,借助着风雪和浓重夜色的双重掩护,从一条极其隐蔽的、连最新军用地图上都未曾标注的野兽小径,悄然无声地离开了岩洞区域。我们先向南快速移动一段,造成向敌占区平原方向的假象,然后猛然折转向西,以急行军的速度,硬生生从小野追击队主要搜索区域的缝隙中钻了出去,跳出了即将合拢的包围圈!

“诱饵分队”则像一群灵巧而狡猾的雪狐,带着被彻底激怒、一心想要报仇的小野部队,在风雪弥漫的核心区域里大兜圈子。他们充分利用复杂地形和之前“龙牙”布设的剩余陷阱,时而冷枪狙击,时而小股突袭,不断消耗着敌人本已见底的精力、弹药和兵力。而成功跳出包围圈的主力部队,虽然暂时摆脱了追兵的直接压力,但接下来的两天行军,同样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苦。严寒和饥饿依旧如影随形,但在希望和明确目标的支撑下,队伍的整体士气却在稳步回升。

第五步:胜利转移与系统嘉奖

第七天黎明,持续了数日的狂暴风雪,终于渐渐力竭,慢慢停歇下来。天空虽然放晴,露出一片冰冷的湛蓝,但气温却降得更低,呵气成冰。也就在这一天,圆满完成了诱敌任务、凭借高超的战术素养和对地形的巧妙利用,成功甩掉已被拖得半残追兵的“诱饵分队”,在预定的一片密林中,与主力部队胜利汇合。队员们虽然个个面带极度疲惫,衣衫被荆棘刮得更加破烂,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完成艰巨任务后的自豪与锐气。

而此时,根据侦察和零星情报汇总,小野次郎的“挺进追击队”经过七天七夜风雪中的残酷折磨和“龙牙”诱饵分队不间断的骚扰、放血,早已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出发时八十人的满编队伍,此时能战斗的人员已不足一半,且大半带伤,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宝贵的军犬全部损失殆尽,电台也在一次匆忙转移中损坏,补给几乎耗尽,整个队伍彻底失去了最初的锐气,变成了一支疲敝之师,勉强维持着建制,狼狈地向据点撤退。

小主,

我们站在一处高高的山梁上,借助清澈的视线,已经能远远看到山口据点那模糊而渺小的轮廓。傅水恒举起望远镜,久久地凝视着身后那片他们刚刚奇迹般穿越的、依旧被皑皑白雪覆盖的、仿佛亘古不变的苍茫群山,脸上终于露出了七天来第一次如释重负的、轻松的笑容。

“参谋长,通知部队,原地休息两小时,让大家吃点热的,暖暖身子。然后,”他转过身,声音清晰地传遍四周,“我们回家——回王家峪!”(王家峪是我们预先选定、经过侦察、相对更隐蔽、更适合建立长期巩固根据地的新驻地)

有年轻气盛的战士看着身后,忍不住喊道:“队长!副队长!咱们现在兵合一处,以逸待劳,为什么不杀个回马枪,狠狠揍那群跟屁虫一顿?出出这七天的恶气!”

傅水恒摇了摇头,目光扫过那些跃跃欲试的面孔,意味深长地说:“穷寇莫追,况已是疲敝之寇,惊弓之鸟。我们的根本目的已经达到——安全转移,保存并锻炼了力量。坂田老鬼子想用一根精心打造的‘钉子’一下子钉死我们,我们却巧妙地把这根‘钉子’带进了山里,在石头上来回磨,现在,它已经秃了,废了。这,就是最大的胜利。不必要的战斗,能免则免。”

灿烂却毫无温度的阳光下,无边无际的雪原反射着耀眼的光芒。我们的队伍,虽然疲惫不堪,许多人相互搀扶着才能站稳,衣衫褴褛如同乞丐,很多人脸上、手上带着明显的冻疮和伤痕,但每一双眼睛,却在经历了这七天七夜的生死考验后,变得格外明亮,格外坚定。我们就像一群在雪泥鸿爪中留下蜿蜒足迹、却又在下一个瞬间悄然消失于茫茫天地的鸿雁,不仅彻底甩掉了凶狠的追兵,更经受住了大自然最严酷的考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转移。

后来我们通过内线渠道得知,小野次郎的“挺进追击队”残部回到山口据点时,八十人的队伍只剩下三十七人,且几乎人人带伤,非死即残,军犬全部损失,电台损坏,小野本人也因指挥失利、损失惨重而被坂田信一当着众多军官的面,严厉斥责,并解除了作战指挥职务。而坂田精心策划、寄予厚望的这次“斩首”行动,就此彻底破产,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傅水恒后来在只有我们极少数核心成员在场时,告诉我,这次堪称史诗般的“风雪转移”,他脑海中的系统再次给予了异常丰厚的积分奖励:【“极限生存”成就达成,奖励积分800点;“成功摆脱精锐追击队”成就达成,奖励积分1200点;“领导力与凝聚力极限考验(通过)”综合评估,奖励积分500点;合计获得积分超过两千五百点!】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足以兑换更多未来发展的关键物资或技术。

但在我看来,比这些宝贵的系统积分更珍贵的,是这次长达七天七夜的生死转移,在极限环境下,如同熔炉般锤炼了整个队伍的钢铁意志;全面检验了我们在极端困境下的组织协调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临机应变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傅水恒作为核心指挥员的威望和其临危不乱、算无遗策的指挥艺术;更重要的是,它让那些新加入的劳工和誓死相随的乡亲们,在血与火、风与雪的洗礼中,真正地从心理和情感上融入了这个集体,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们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冻伤数十人,数名体弱的多亲和战士永远留在了那茫茫雪山之中,非战斗减员令人心痛。但我们都无比清楚,如果当时在杨家庄有丝毫犹豫不决,或者在转移途中任何一个关键节点决策失误,那么等待着我们这支队伍的,都将是全军覆没、尸骨无存的万劫不复之地。

雪泥鸿爪,转瞬即逝,终将被新的风雪掩盖。但我们这支队伍,却在这次风与雪的残酷洗礼中,褪去了稚嫩与脆弱,灵魂如同被锻造过的精钢,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团结,更加不可战胜。前方的王家峪,将是我们新的起点,一个可以暂时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港湾。而这次“风雪转移”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所凝聚的无价力量、所铸就的不屈军魂,将如同最坚实的基石,支撑着我们这支队伍,走向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艰险莫测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