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组建龙牙神枪手分队。

另一个叫李长顺的,是个闷葫芦,平时不爱说话,原来是东北军的老兵,打过江桥抗战,后来队伍打散了,一路流落到太行山。他打枪有个特点,几乎不加瞄准,抵肩就射,节奏极快,五枪四十七环。

还有一个叫王根的年轻战士,看起来瘦瘦弱弱,眼神却异常专注。他打得很慢,每一枪之间的间隔很长,仿佛在仔细感受着什么。五枪,四十九环!最高环数!

傅水恒在一旁看着,嘴角的笑意掩藏不住。他低声对我说:“参谋长,看见没?都是好苗子!那个李长顺,用的是‘直觉射击’,没经过系统训练能打成这样,天赋异禀!王根这小子,有成为优秀狙击手的潜质,沉得住气。”

初步筛选出了十个人。接下来是心理测试和面试。这在我们队伍里是头一遭。傅必元政委亲自坐镇。

他问的问题很刁钻。

“如果你潜伏了三天三夜,目标终于出现,但在他身边,有一个无辜的孩子,你开不开枪?”

“你一枪打死了鬼子的中队长,暴露了位置,一个班的鬼子向你冲来,你的战友为了掩护你,可能牺牲,你当时会怎么想?之后会怎么做?”

“拿着全中队最好的枪,吃着可能比别人好一点的伙食,你如何看待其他战友?”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清晰地映照出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和价值取向。

赵铁柱回答得憨直:“报告政委,俺觉得……不能打孩子,再找机会。战友为俺牺牲,俺记他一辈子,多杀鬼子给他报仇!俺拿了好枪,就更该多杀敌,不然对不起同志们!”

李长顺的回答带着老兵的现实:“战场上,顾不了那么多。完成任务最重要。掩护我是他们的职责,就像我负责开枪一样。待遇?没什么想法,当年在东北军,当官的喝兵血,现在这样,很好了。”

王根的回答则显得格外冷静甚至有些冷酷:“我会评估。如果任务优先级极高,孩子……可能是必要的代价。战友牺牲是战争的常态,我会难过,但不会影响下一枪。装备优势是完成任务的工具,不应成为心理负担。”

他的回答让傅必元微微蹙眉,但傅水恒却在后面轻轻点头。

所有测试结束后,已是星斗满天。队部里,我、傅水恒、傅必元对着十份简单的档案,进行最后的评议。

“赵铁柱,政治坚定,枪法稳定,老成持重,可以担任副队长。”傅必元首先表态。

“我同意。”我补充道,“他群众基础好,能服众。”

“李长顺,实战经验丰富,心理素质极佳,是个天生的战士。”傅水恒点着李长顺的名字,“就是文化低了点,需要加强学习。”

“王根,”傅必元沉吟了一下,“枪法最好,冷静,甚至……过于冷静了。性格有些孤僻,但确实是个狙击手的好料子。他的思想动态,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

经过反复讨论权衡,最终名单确定了:

副队长:赵铁柱。

队员:李长顺、王根、张满仓(原猎户,熟悉山林,性格沉稳)、周小树(年轻,有文化,学习能力强,政治热情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六个人,正好。”傅水恒长舒一口气,“‘龙牙’神枪小分队,就算正式成立了!明天,我就把装备兑出来!”

第二天,在支队全体官兵面前,举行了简短的成立仪式。当傅水恒和我将那些保养良好、泛着蓝黑色幽光的狙击步枪,以及珍贵的瞄准镜,郑重地交到赵铁柱等五人手中时(傅水恒自己保留那支MK14),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羡慕的目光。

赵铁柱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那支莫辛-纳甘,像是捧着绝世珍宝。李长顺熟练地拉动枪栓,检查膛线,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王根则第一时间开始研究那个4倍瞄准镜,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傅必元政委做了简短的动员讲话,他强调了“龙牙”小队的使命、纪律和荣誉,要求他们不负众望,成为插向敌人心脏的尖刀,也要求全体官兵支持、监督他们。

仪式结束后,傅水恒迫不及待地将小队带到了后山僻静处,开始了第一次正式训练——武器熟悉与基础狙击理论。

我站在远处,看着傅水恒兴致勃勃地讲解着什么是“密位”,如何利用瞄准镜分划板测距,什么是风偏、高程修正。他讲的东西,有些连我都听得云里雾里,但赵铁柱、王根等人却听得如饥似渴。

傅必元不知何时站到了我身边,轻声道:“参谋长,你看他们。”

我顺着他目光看去。傅水恒半蹲在王根身边,手把手地教他调整瞄准镜的焦距。赵铁柱正笨拙地在本子上记录着要点。李长顺则按照指示,在不同的距离上摆放石块作为参照物。

阳光穿过稀疏的树林,洒在他们身上,那些崭新的枪械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与战士们身上破旧的军装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奇异地和谐。

“一支全新的力量,”我喃喃道,“不知道未来,会给这片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

傅必元目光深邃,语气坚定而充满期待:“无论带来什么,都是为了赶走鬼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相信队长,也相信这些战士。这把‘龙牙’,一定会让敌人胆寒!”

山谷的风吹过,带着早春的寒意,也带着一丝蓄势待发的灼热。我知道,属于“龙牙”的故事,刚刚开始书写。而我们的独立中队,也因为这把即将磨砺成型的尖刀,踏上了一条更具挑战也更富传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