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独立营的核心层进入了一种隐秘而高效的忙碌状态。
傅水恒首先消耗了相当一部分积分,按照“炎黄”的建议进行了兑换。过程并非凭空变物,而是显得更为“合理”——一批贴着外文标签、来自“特殊渠道”的木箱和金属箱,在一个深夜由一支“神秘运输队”(系统模拟的)送达了驻地外围的指定地点,由绝对可靠的龙牙小队接手运回。
箱子里,是成套的、保养良好的、堪称工艺精良的小型车床、钻床、砂轮机,以及各种规格的钢材、工具、煤炭。还有几十套材质特殊、设计巧妙的加厚帆布作战服和战术背心,以及一批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战场急救手册》和密封良好的标准药品包。至于“战术指挥Lv1”技能,傅水恒则是在无人时,选择对自己和几位主要连排干部(包括我)进行了“灌输”。那一瞬间,大量关于班组、排连级战术指挥、地形利用、火力配置的经验和知识涌入脑海,仿佛经历了无数次实战推演,以往一些模糊的概念瞬间变得清晰透彻,这种奇妙的感觉难以言喻,却真实无比。
林雪也正式调到了营部,主要负责文书档案、信息传递,并兼顾傅水恒的伤后康复和营部的日常卫生。她工作依旧沉静细致,将营部的各类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条,传递信息准确及时。她似乎也察觉到了营部气氛的不同寻常,以及那些突然出现的“特殊物资”,但她从不多问,只是默默地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在照顾傅水恒起居时,也更加自然体贴,那份默契,让指挥部里偶尔会流淌过一丝淡淡的温情。
傅必元政委则全力负责新到的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他亲自挑选了一批心灵手巧、背景可靠的战士和根据地内的铁匠、木匠,组建了直属营部的“军工修理所”,由一位懂些机械的排长负责,开始摸索着按照蓝图和工具,尝试修复损坏的枪支,甚至试制木柄手榴弹和复装子弹。那本《战场急救手册》和药品包,则被迅速复制分发到各连队卫生员手中,并组织了一次紧急培训。
整个独立营,如同一个得到了优质燃料和精密部件的机器,开始以更高的效率、更强大的潜力运转起来。战士们换上了新式的(相对而言)作战服,虽然不明白具体来源,但能感觉到部队的“鸟枪换炮”;基层指挥员们发现自己指挥作战时思路更清晰,应对更灵活;卫生员们掌握了更科学的急救方法,手里也有了更有效的药品。
这一切变化,都源于那突破万点的积分,以及随之苏醒的“炎黄”。
夜色深沉,指挥部里,傅水恒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山峦的剪影和点缀其间的稀疏灯火(驻地实行灯火管制,只有零星的光亮)。他的伤腿似乎好多了,站立得比以前更稳。林雪刚刚送来夜宵,一碗热腾腾的山药粥,此刻正放在他的桌上,微微冒着热气。
“老陈,”他没有回头,声音平静中蕴含着力量,“我能感觉到,‘炎黄’还在适应和成长,它与我的连接更深了。它不仅仅是提供物资和技能,它更像是一位导师,一位战略层面的参谋。我们未来的路,可能会因为它的存在,走得更远,也更……不同。”
我走到他身边,同样望向窗外的黑夜。“无论前路如何,营长,我们都会跟着你,跟着独立营的这面旗,走下去。有了‘炎黄’相助,我们更能让这面旗,在本行山上插得更稳,飘得更高!”
傅水恒转过身,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责任、信心与期待的复杂表情。他看了一眼桌上那碗温热的粥,又看了看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第47章,就在这系统升级带来的震撼与希望、部队实力的悄然蜕变、以及那份在革命情谊与战火熏陶下悄然生长的个人情感中,缓缓落下帷幕。积分破万,权限开启,一个崭新的、充满了更多可能与挑战的时代,随着“炎黄”的苏醒,正式来临了。独立纵队的征程,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