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运动战,大范围机动。

作战方案在团党委会上经过激烈讨论和细节完善后,最终获得通过。独立团这部刚刚经历了胜利洗礼的战争机器,再次开始了形态上的转变,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也为了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命令下达,整个独立团如同一个精密的蜂巢,开始了高速而有序的运转。

各步兵营、连开始进行轻装化整编,精简不必要的辎重,加强弹药和干粮携带能力。班排之间进行协同机动演练,强调在脱离主力情况下的独立作战和相互策应。

骑兵连的任务陡然加重,他们不仅要负责通讯联络,还要承担起远程侦察、战场遮蔽的重要职责。马蹄声在根据地的道路上变得更加频繁。

后勤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同志秘密协作,发动可靠群众,利用夜晚,通过马车、驴车甚至肩挑背扛,将粮食、弹药、药品,悄悄转运到预先选定的、散布在广阔区域内的十几个秘密隐蔽点。这些地点往往是人迹罕至的山洞、废弃的窑洞、或者密林深处,都有可靠人员看守。

而我们的火炮营,则进入了最紧张的临战机动训练阶段。我亲自带队,不再局限于野狼峪山谷,而是开始在实际的野外环境中,进行长途拉练和阵地转换训练。

“全营注意!目标,西北方向青龙洼预设阵地,距离二十五里!出发!”

牵引车的引擎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低沉地轰鸣起来。庞大的炮车队伍,覆盖着厚厚的伪装网,如同移动的小山,沿着崎岖不平的乡间土路甚至是无路的田野,开始机动。我要求驾驶员们避开主要干道,尽量选择难以通行的路径,以锻炼他们的驾驶技术和应对复杂地形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熟悉未来的转移路线。

到达青龙洼,来不及休息。

“各炮迅速占领阵地!构筑发射工事!限时十五分钟!”

战士们跳下车,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疯狂作业。挥锹抡镐,构筑炮位和掩体,设置伪装。沉重的火炮在人力辅助下,被推入阵地,驻锄砸入泥土。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动作却毫不拖沓。

往往工事刚刚有个雏形,新的命令又来了。

“敌情模拟!东南方向发现敌骑兵搜索队!全营紧急撤收!向备用阵地转移!”

刚刚固定好的火炮又被迅速挂上牵引车,伪装网收起,一切装备装车。车队再次开动,在尘土飞扬中驶向另一个方向。

这样的训练,一天之内可能要进行两三次。战士们疲惫不堪,但没有人抱怨。他们都清楚,现在多流汗,战场上才能少流血,才能让这门珍贵的“大杀器”在残酷的机动战中生存下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与此同时,傅水恒团长和傅必元政委则坐镇团部,运筹帷幄。他们根据各方汇集来的情报,不断研判日军可能的动向,调整各步兵集群的部署和行动路线。傅水恒的指挥风格更加大刀阔斧,敢于放手让各个营连出去“闯”;而傅必元则细致地把握着全局,协调各方关系,安抚地方群众,确保大后方的基本稳定。

团部与各机动集群之间,建立了多层次的通讯保障。除了传统的骑兵通讯员昼夜奔驰,我还通过系统,悄悄兑换了几部这个时代技术条件下可能存在的、体积重量最小化的短距离野战电台,配属给主要步兵集群和火炮营,并培训了可靠的报务员。虽然通讯距离有限,且需要时刻注意保密和隐蔽,但在关键信息的传递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保障。

一张无形而灵动的大网,正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及边缘山区悄然撒开。

时间的脚步迈入初冬。田野里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枯黄的秸秆在寒风中摇曳,视野变得开阔。这也意味着,日军大规模扫荡的季节即将来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