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分头突围。

(以下内容为纯虚构创作,不涉及任何现实历史人物及事件)。

黑风岭上空那场奇迹般的“空投”,如同给濒死的独立团强行注入了一剂肾上腺素。傅水恒后来在电文中详细汇报了当时的情景:当那几个沉重的、散发着木材和帆布气息的箱子,被眼含热泪的战士们连拖带拽地弄进隐蔽工事后,撬开箱盖的瞬间,几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黄澄澄的步枪子弹整齐地码放在油纸包里,木柄手榴弹沉甸甸地挤在一起,印着外文标识的磺胺粉和绷带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而那种前所未见、高能量、极耐储存的压缩干粮,更是让饥肠辘辘的战士们喉咙不由自主地滚动。

分发工作进行得迅速而有序,带着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庄严。每一颗子弹,每一块干粮,每一小包药粉,都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物质价值的重量——那是希望的重量,是活下去,继续战斗的重量。伤员优先得到了处理和能量补充,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一线战斗人员的手弹袋和枪膛再次被填满,那种金属和火药带来的踏实感,重新回到了他们手中。

依托这宝贵的补给,独立团再次顶住了日军随后发起的、更加疯狂的两次波浪式冲锋。阵前日军的尸体又厚了一层,焦黑的土地被鲜血反复浸透,呈现出一种暗红的、令人作呕的色泽。但独立团的阵地,如同狂风恶浪中一块伤痕累累却兀自屹立的礁石,始终未曾被完全吞没。

然而,我和师长在师部指挥所里,透过“幽灵”电台传来的只言片语和愈发稀疏的枪声分析,心情却并未因此而轻松。我们都清楚,这不过是濒死前的回光返照。独立团的兵力在持续消耗,核心阵地已被压缩到极限,而日军,显然还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可以投入。那点空投物资,争取到的时间窗口,正在以分钟为单位飞速流逝。

不能再等了!

“老陈,”师长盯着地图上那个被无数红色箭头死死缠绕着的“黑风岭”标识,声音低沉而决绝,“是时候了。让傅水恒……分散突围吧。能出去一个是一个,总好过全砸在里面。”

我沉默地点了点头。这是目前唯一理智,却也最令人痛心的选择。集中兵力固守,结局只能是全军覆没。化整为零,分散渗透,利用复杂山地和夜色掩护,或许还能为独立团保留下一部分种子。

我立刻通过“幽灵”电台,向黑风岭发出了最终的,也是最为艰难的命令。

“独立团傅团长:你部阻击任务已超额完成,有效迟滞敌合围步伐。现师部命令你,即刻以营、连为单位,利用夜色,分路向根据地腹地(坐标:XXX, YYY)实施分散突围。不惜一切代价,保存有生力量。突围途中,避免与敌纠缠,以隐蔽、快速为第一原则。抵达集结地后,再行整顿。此令,师部。”

电文发出后,指挥部里一片寂静。我们都明白,这道命令下达后,黑风岭上那些熟悉的番号,那些鲜活的面孔,很可能就此星散,很多人,或许再也无法相见。战争,就是如此残酷。

……

黑风岭,主峰阵地。

傅水恒团长接到电文时,正靠在一个半塌的机枪工事里,就着水壶里最后一点冷水,费力地吞咽着一小块压缩干粮。干粮粗糙刮喉,却带着支撑生命的能量。电文的内容,他反复看了三遍,每一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上。

他缓缓抬起头,环视着周围。残存的官兵们,大多带伤,军装褴褛,满面硝烟,但眼神里却燃烧着一种被绝境和希望共同淬炼过的坚毅。他们看着自己的团长,等待着命令。

傅水恒深吸了一口带着浓重硝烟和血腥味的空气,猛地站直了身体。他原本有些佝偻的腰背挺得笔直,仿佛一杆宁折不弯的铁枪。

“通讯兵!”

“到!”

“传我命令!”傅水恒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全团!以现有编制为基础,立刻编成三个突围纵队!”

“一营长!”

“到!”一个头上缠着渗血绷带的大汉应声上前。

“你率领一营残部及团直属炮兵连(已无炮)人员,编为第一纵队!从黑风岭西侧陡坡索降,穿越断魂涧,利用那里复杂的水系和溶洞地貌,向西北方向渗透!记住,你们的路线最险,但也是敌人布防相对薄弱的缝隙!动作要快,要隐忍!”

“是!保证把兄弟们带出去!”一营长用力捶了一下自己的胸口,转身嘶吼着集结队伍。

“特务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