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重建根据地。

他猛地一挥手臂,斩钉截铁地吼道:“现在,老百姓因为咱们遭了难,家没了,粮毁了,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咱们能眼睁睁看着吗?不能!”

他的目光如同实质,扫过全场:“我现在以独立团团长的名义命令你们——”

全体战士下意识地挺直了胸膛。

“从今天起,除必要的警戒和侦察部队外,全团——放下枪,拿起锄头、镐头、铁锹、扁担!咱们独立团,要帮乡亲们,把家重新立起来!把井挖开!把地整好!把被鬼子毁掉的一切,都他娘的给恢复过来!”

“房子塌了,咱们盖!粮食没了,咱们省出口粮一起扛!井填了,咱们挖!要让乡亲们知道,只要有咱们独立团在,天,就塌不下来!”

“都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山呼海啸般的回应,瞬间冲破了村庄的沉寂。战士们用尽全身力气嘶吼着,仿佛要将这些日子积压的怒火、悲痛和力量,全都倾注在这两个字里。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一团火,一团名为“责任”和“信念”的火焰。

“好!”傅水恒跳下碾盘,大手一挥,“各营连,以班排为单位,划分区域,由村干部带领,立刻行动!老子只有一个要求——不惜力气,不怕吃苦,要把活儿干到乡亲们心坎里去!解散!”

没有片刻的迟疑,庞大的队伍瞬间化整为零。在各自干部和李老栓等村干部的指引下,如同涓涓细流,迅速融入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重建家园的战斗,在这片焦土上,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陈世根负责整体的协调和规划。他带着几个略通土木工程的战士,首先勘察了全村受损最严重的几处区域。水井是生命线,必须第一时间恢复。他亲自来到村口那口被填塞的水井旁。

这里已经聚集了一群战士,带队的是一营长,一个胳膊上还缠着绷带的黑脸汉子。

“参谋长,这井被石头和土填得结实,用镐头刨效率太低,还怕震塌了井壁。”一营长抹了把脸上的汗说道。

陈世根仔细观察了一下井口和周围的地势,沉吟片刻。他想起系统里似乎看到过一些关于简易工程机械的图纸,虽然那些复杂的玩意儿现在弄不出来,但一些省力的土办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找几根结实的木料来,要长一点的。”陈世根吩咐道,“再找些绳子。我们搭个三脚架,用滑轮组……嗯,就是用辘轳的原理,做成一个杠杆吊运装置。人在上面摇,下面用筐子把石头和泥土吊上来,这样省力,也安全。”

战士们虽然不太明白“滑轮组”具体是啥,但“辘轳”和“杠杆”他们是懂的。立刻有人跑去寻找材料。很快,一个简陋却有效的三角吊架就在井口搭了起来。战士们分成两拨,一拨在井下小心地将石块和泥土装入筐中,另一拨在上面合力转动着用木棍和绳子做成的简易辘轳,将沉重的土石一筐筐吊上来。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

陈世根又注意到,挖上来的湿泥直接堆在旁边,既占地方,又容易再次滑落。“这些湿泥别浪费,和上切碎的麦秸,用来糊墙、补墙洞正好。去找些麦秸来,在旁边和泥!”

他的指令清晰而实用,战士们执行起来也格外有劲头。井边的劳作场面,顿时变得井然有序,热火朝天。

另一边,傅必元政委则带着宣传队和机关人员,负责安抚群众,统计损失,以及动员和组织村民一起参与重建。他走进那些失去家园的村民中间,坐在废墟上,耐心地听他们哭诉,轻声细语地安慰。

“大娘,别难过,房子烧了,咱们再盖新的!咱们独立团的战士,个个都是好劳力!”

“大叔,粮食没了不怕,咱们队伍上还有一点存粮,先紧着乡亲们和孩子吃!等来年开春,咱们一起努力,把地种好,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他的话语温和而坚定,像春风一样,一点点化开村民心头的冰霜。他还组织身体尚可的村民,和战士们一起清理废墟,搬运木料。起初有些村民还畏手畏脚,或者沉浸在悲伤中不愿动弹,但看到那些身上带伤的八路军战士都拼了命地干活,看到傅政委亲自挽起袖子搬石头,他们也渐渐被感染,加入了重建的队伍。

军民之间的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军装和百姓的破棉袄混杂在一起,军人的号子和农民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一种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情感,在共同的劳动中迅速升温。

傅水恒团长更是身先士卒。他脱掉了破旧的军装外套,只穿着一件单薄的、打着补丁的衬衫,抡起一把沉重的大镐,对着一段被推倒的土墙根基,狠狠地刨了下去。

“嘿!”

镐头深深嵌入泥土,溅起碎渣。

“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