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经济战的威力。

“放心,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初步方案。”陈世根小心地将那沓“伪钞”放回箱子,仿佛那不是纸,而是即将射向敌人心脏的炮弹。

---

一场精心策划的经济战,悄然拉开了序幕。

首先启动的是“采购”行动。一批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采购员”,携带着首批“系统出品”的伪钞,通过武工队建立的秘密通道,或利用原有的商路关系,分批潜入敌占区的城镇集市。

这些“采购员”身份各异,有的是打扮土气但出手阔绰的“乡下土财主”,有的是往来城乡的“行商”,有的是在敌占区有正当职业掩护的地下党员。他们的目标明确:大量收购一切可以购买的物资。

在保定城西的骡马市,一个戴着瓜皮帽、穿着绸衫的“王掌柜”,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开始大批量收购粮食和食用油。他给出的价格比市面行情略高一点,而且只要货好,现款结算,从不拖欠。很快,他就成了几个大粮商争相拉拢的“大主顾”。一车车的粮食、油料,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运出城外,转运至根据地。

在天津的洋货市场,一位举止洋派的“李经理”,拿着大把的“联银券”,四处搜罗西药、医疗器械、橡胶制品、五金零件,甚至是一些废弃的电台零件和蓄电池。他的胃口极大,几乎来者不拒,而且付钱爽快。一些原本滞销的货物,很快被清空。

在邯郸的布匹批发市场,一位沉默寡言的“赵老板”,专注于收购棉布、纱布和棉花。他几乎不问花色,只求数量,大卷的布匹被他雇人打包,通过关系运上火车,名义上是销往南方,实际目的地却是太行山深处。

这些“采购员”行动谨慎,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在这个市场,明天可能就出现在百里之外的另一个城镇。他们利用敌占区商业网络相对发达、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将海量的伪钞,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注入到敌占区的经济毛细血管中,换回了根据地急需的、实实在在的物资。

陈世根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方的情况汇总。看着清单上不断增加的粮食吨数、布匹尺数、药品箱数,他的心情既振奋又凝重。振奋的是,计划初见成效,根据地的物资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甚至有能力储备一些过冬的物资。凝重的是,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

随着“采购”行动的持续进行,海量“高仿”伪钞开始在市面流通,其影响逐渐显现。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敌占区的一些中小商人和普通市民。他们发现,市面上流通的“钱”好像一下子变多了。以前紧俏的货物,现在似乎很容易就能买到,但价格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上涨。一开始是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后来连火柴、肥皂、香烟等日常用品也开始涨价。

“怪事,这钱咋越来越不禁花了呢?”茶馆里,人们开始窃窃私语。

“听说来了好多北边的客商,拿着大把的票子扫货呢!”

“是啊,粮价都涨了两成了!再这么下去,这日子可咋过?”

恐慌情绪开始像瘟疫一样蔓延。人们担心手里的钱贬值,纷纷抢购实物,尤其是硬通货如银元、黄金,或者能够保值的商品。这种抢购行为反过来又进一步推高了物价,形成了恶性循环。

伪政权的经济部门和特务机关也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市场物价的异常波动,大量来历不明却又验不出真伪的钞票涌入,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他们开始进行调查,试图找到源头。

然而,这场经济战的策划者们早已预料到这一点。投放渠道的分散化、采购行为的“商业化”伪装,以及利用敌占区本身存在的官僚腐败、信息不畅等弊病,使得敌人的调查步履维艰。偶尔有几个底层的“采购员”不慎暴露,也往往是单线联系,无法顺藤摸瓜找到上线。敌人就像面对着一团迷雾,感觉到处处是漏洞,却又无处着力。

---

更大的麻烦,开始冲击敌人的金融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