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文化教员与曙光报。

陈世根随手拿了张旧报纸递给他:“念念这段。”

赵守信接过,磕磕巴巴但基本顺畅地读了一段新闻。陈世根又让他写了几个字,虽然笔画有些僵硬,但间架结构还算工整。

“好!”陈世根满意地点点头,“团里要成立文化教员小组,还要办报纸,想调你过来,愿意吗?”

赵守信愣住了,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我…我能行吗?我就是个管物资的……”

“怎么不行?识文断字就是人才。”陈世根鼓励道,“革命工作分工不同,拿笔和拿枪一样重要。回去收拾一下,明天到团部报到。”

类似的情景在独立团不同单位发生着。陈世根像淘金一样,从近千名战士中,初步筛选出了七八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秀才”。这些人,将成为独立团文化启蒙和《曙光报》创办的第一批火种。

第三章:艰难的起步

人员初步到位,简陋的“编辑部”也算有了着落。可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教材和稿源。陈世根把几个文化教员召集起来开会。除了王树声、赵守信,还有一个叫孙晓芸的女兵,是北平流亡出来的学生,文化水平最高;一个叫李老根的老兵,读过私塾,肚子里有些典故。

“咱们白手起家,万事开头难。”陈世根开门见山,“扫盲班,教什么?报纸,写什么?大家都说说想法。”

孙晓芸率先发言,带着学生特有的热情:“参谋长,我觉得扫盲应该从最简单的拼音和常用字开始。报纸嘛,可以报道最近的战斗胜利,比如上个月咱们端掉鬼子炮楼的事……”

王树声比较务实:“孙同志的想法好,但得考虑战士们的接受程度。很多老战士,年纪大了,记拼音可能困难。我看,不如直接从他们身边最熟悉的东西教起:自己的名字、战友的名字、‘八路军’、‘独立团’、‘打鬼子’,还有常用的武器,‘枪’、‘炮’、‘手榴弹’。这样学了就能用,印象深。”

李老根捻着不多的胡须,慢悠悠地说:“王指导员说得在理。报纸文章也不能太长,句子要短,话要白。最好能有点鼓动性的,比如快板、顺口溜,战士们爱听爱记。”

赵守信则更关心实际问题:“纸和笔是大问题。咱们团部库存的纸张有限,墨水更是金贵。印报纸,用什么印?刻蜡板?那也需要油墨和蜡纸,还有一台油印机……”

这些问题,一个个都实实在在摆在面前。陈世根一边听,一边在心里盘算。资源匮乏,这是根据地的常态,必须想办法克服。

“教材就按树声同志的意见办,先编一本《战士识字歌》,把常用字编成顺口溜。晓芸同志,你文字功底好,主要负责这个。老根同志,你就多想想怎么把故事、快板写得生动。守信同志,物资的事情,我来想办法协调。”

散会后,陈世根立刻去找后勤的同志软磨硬泡,又亲自批条子,从本就紧张的经费里挤出一部分,派人去山下想办法购买纸张、墨水,甚至是一台二手的油印机。

而王树声和孙晓芸则开始了艰难的组稿和编写工作。动员战士们写稿,比想象中更难。大多数战士一听要写文章,头摇得像拨浪鼓,连连摆手说“俺不会”、“俺是大老粗”。孙晓芸只好采取口述代笔的方式,蹲在训练场边、宿舍里,听战士们讲战斗经历、讲身边的好人好事,然后一字一句地整理出来。

王树声则带着几个文化教员,熬夜编写《战士识字歌》。油灯下,他们反复推敲着每一个字句,既要保证常用,又要考虑押韵上口。

“第一课,就先学‘人’、‘口’、‘手’,‘八路’、‘战士’、‘打鬼子’……”王树声用笔杆轻轻敲着桌面,“编成‘一个人,一张口,一双手,参加八路打鬼子,保卫家乡和国土’……怎么样?”

“好!简单好记,还有意义!”孙晓芸眼睛一亮,立刻记录下来。

这初创的艰难,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没有像样的桌子,就把门板卸下来架在土坯上;缺少稿纸,就在废弃文件的背面书写;为了节省墨水,字写得尽可能小……但在这间简陋的土坯房里,一种蓬勃的、向上的力量正在悄然孕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四章:墨香初绽

经过近半个月紧张的筹备,独立团的第一份《曙光报》创刊号,终于要付印了。

那台费尽周折搞来的旧油印机,被赵守信和李老根擦拭得干干净净,摆在屋子中央,像一尊等待检阅的炮。刻写蜡板的任务,落在了字迹最工整的赵守信身上。他屏息凝神,用铁笔在蜡纸上一笔一画地刻写,生怕写错一个字,整张蜡板就废了。屋子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铁笔划过蜡纸那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春蚕在咀嚼桑叶。

陈世根和傅水恒也特意抽空过来,站在一旁默默看着,不敢打扰。孙晓芸和王树声负责校对,对着原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刻写的内容。

创刊号的内容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头版是傅水恒团长亲自撰写的发刊词,标题醒目:《曙光在前,胜利属于我们!》,文字铿锵有力,阐述了办报宗旨,鼓舞全团士气。第二版是战斗通讯,详细报道了一营三连前不久伏击日军运输队的胜利,还配了一篇短评《论游击战的主动性》。第三版是学习园地,刊载了《战士识字歌》的第一课内容,以及一篇介绍步枪保养知识的小文章。第四版则是文艺副刊,有李老根搜集整理的一首太行山民歌,还有孙晓芸根据战士口述整理的快板《夸夸咱们的神枪手》。

刻版完成,接下来是印刷。调好油墨,铺上蜡纸,赵守信小心翼翼地推动滚筒。第一张报纸被揭了下来,墨迹清晰,字迹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