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观察哨低声报告。
只见远处道路上,赵长林和队员们护卫着四名工程师且战且退,身后是紧追不舍的日军。
“准备战斗!”陈世根下令。
当日军进入伏击圈,陈世根一声令下,枪声大作。追兵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
“撤!”赵长林趁机带领队员们快速通过伏击区。
接应部队且战且退,依靠地形层层阻击,终于摆脱了追兵。
清点人数,救出的四名工程师安然无恙,但特战分队伤亡七人,周汝明和另外两名工程师以及两名队员下落不明。
“必须找到他们!”傅水恒斩钉截铁。
陈世根展开地图:“这一带是我们的游击区,鬼子不敢久留。周博士他们很可能躲在某个地方。”
果然,天亮时分,地下交通员传来消息:周汝明三人安全隐蔽在杨柳青镇的一个联络点。
陈世根亲自带人接应。当他在那个简陋的农舍里见到周汝明时,这位饱经风霜的学者紧紧握住他的手:“感谢独立团的同志们!那两位战士...”
“他们都牺牲了。”陈世根沉痛地说,“为了引开敌人。”
周汝明眼圈泛红,久久无言。
七名工程师全部获救,在特战分队和接应部队的护卫下,开始向根据地转移。
沿途,他们穿越层层封锁,历经数次小规模战斗,终于在第五天清晨踏入了根据地边界。
傅水恒和傅必元亲自在边界迎接。当看到那些风尘仆仆但精神振奋的知识分子时,两位团首长难掩激动。
“欢迎回家!”傅必元与每个人紧紧握手。
周汝明代表工程师们发言:“感谢独立团的救命之恩!我们别无长处,唯有一腔热血和所学知识,愿全部奉献给根据地的军工事业!”
阳光下,这些从敌占区归来的爱国学者与独立团的将士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第七章:火种
回到团部,简单的欢迎仪式后,工程师们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周汝明带着大家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兵工厂,不时提出专业建议:“这个通风系统需要改进...车床的安装要考虑防震...炮弹生产线应该这样布局...”
他的专业素养令在场的军工干部赞叹不已。
当晚,团部召开特别会议,傅必元主持。
“同志们,”傅必元开门见山,“兵工厂的建设迫在眉睫。有了周博士他们的加入,我们可以着手建立迫击炮和炮弹生产线了。”
周汝明起身发言:“我考察了根据地的条件和资源,完全有能力生产60毫米迫击炮和配套弹药。关键是标准化和质量管理。”
他展开连夜绘制的图纸,详细讲解生产线布局和设备要求。其他几位工程师也各自就专业领域提出建议。
会议持续到深夜,确定了兵工厂建设的详细规划。
次日清晨,陈世根陪同周汝明视察选址。山坳里,工兵连正在加紧施工,夯土筑墙,架设梁柱。
“这里将是炮弹装配车间。”陈世根指着最大的一处工地,“旁边是火药加工厂,远离生活区,确保安全。”
周汝明点头:“布局很合理。原材料的供应如何解决?”
“我们已经建立了三条秘密采购渠道,可以搞到钢材、铜料和化工原料。”陈世根回答,“另外,傅团长通过特殊途径弄来了一些精密工具和设备。”
周汝明若有所思:“我注意到独立团的装备比其他部队好很多,特别是通讯和侦察设备。”
小主,
陈世根微微一笑:“这都是傅团长的功劳。他有他的门路。”
一个月后,兵工厂初具规模。第一门自制60毫米迫击炮顺利下线,在试射场上打出了令人满意的精度。
望着远处靶场上升起的烟尘,周汝明激动地握住傅水恒的手:“成功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火炮生产线!”
傅水恒同样心潮澎湃:“这只是开始。将来,我们还要生产更大口径的火炮,甚至制造汽车、坦克!”
秋风送爽,根据地里一片欢腾。新下线的迫击炮被命名为“先锋一号”,标志着根据地军工生产迈上了新台阶。
在庆功会上,傅必元高举酒杯:“为我们英勇的特战队员,为我们爱国工程师,为所有为根据地军工事业奋斗的同志们,干杯!”
欢呼声中,陈世根悄然离席,走到室外。月光如水,洒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想起那些为营救工程师而牺牲的战士,想起周汝明们在敌占区的坚贞不屈,想起兵工厂里彻夜不息的灯火。
这些爱国工程师的到来,如同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尾声
深夜的参谋部,陈世根在笔记本上写下:
“营救爱国工程师的行动圆满成功,七位专家全部安全抵达根据地。他们如鱼得水,迅速投入到兵工厂建设中。今日,‘先锋一号’迫击炮试射成功,标志着根据地军工实现质的飞跃。
此次行动,特战分队牺牲九人,伤六人。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独立团的荣誉史上。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周汝明博士已着手编写军工培训教材,计划开办技术培训班,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人才。知识的火种正在传播,根据地的明天必将更加光明...”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兵工厂的灯火彻夜通明,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着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