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战训练: 我们以班排为单位,进行攻防对抗演练。进攻方模拟日军战术,试图清剿村落;防守方则利用改造后的工事和地道,进行层层阻击、侧翼袭击、诱敌深入。一开始,战士们很不习惯,经常脱离掩体冲锋,或者被“敌军”堵在死胡同。经过反复演练、复盘总结,他们逐渐掌握了利用墙角、屋顶、暗孔观察和射击,学会了小组间的战术协同:火力掩护、交替前进、爆破清障。
傅旅长在一次观摩演练后,提出了一个“立体火力”的概念:“不能光盯着地面。屋顶、院墙、树梢,都可以布置火力点,形成高低搭配。还要充分发挥我们神枪手的作用,冷枪冷炮,不断消耗和疲惫敌人。”
傅政委则更注重政治工作在训练中的渗透。他组织政工干部到训练一线,讲解平原作战的意义,宣扬英雄模范,开展战场鼓动工作。他还特别强调了纪律:“进入地道,要保护群众财产;利用村落作战,要爱护村民房屋。我们是人民军队,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训练中也不乏插曲。有一次夜间地道熟悉训练,一个新兵因为紧张,在地道岔路口迷了路,差点触发为演练设置的模拟陷阱(一个挂着铃铛的绳索)。还有一次村落攻防演练,防守方一个小战士利用狗洞钻到“敌军”身后,用手榴弹(训练用的木头模型)端掉了对方的临时指挥所,让大家哭笑不得,但也启发了我们更加注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形地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家庄悄然变成了一个布满机关的战斗堡垒。地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里看似普通的房屋、院落、街道,都暗藏杀机。战士们也褪去了初到平原时的迷茫和不适,眼神中多了几分自信和沉稳。
一个月后,我们组织了一次综合演习,模拟日军一个中队进攻赵家庄。傅旅长、傅政委和旅部其他首长,以及各团营主官都来观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演习开始,“日军”在炮火(模拟)掩护下,向村庄发起进攻。防守部队按预案节节抵抗,利用村外工事和冷枪消耗敌人后,迅速撤回村内。“日军”进入村庄后,立刻陷入了困境:街道被街垒阻塞,两侧房屋射出的子弹精准而致命,不时有战士从意想不到的角落钻出,用手榴弹和刺刀发起短促突击。当“日军”试图占领院落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复杂的巷战,而防守部队则通过地道不断转移、集结,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
最终,“日军”中队在付出重大“伤亡”后,也未能完全占领赵家庄,反而被不断袭扰,疲惫不堪。演习结束时,观摩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傅旅长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不错!有点意思了!这套战术,就像在平原上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鬼子进来容易,出去难!”
傅政委也感慨道:“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力量啊!军队和群众结合起来,就能把平原变成敌人的坟墓!”
我站在他们身边,看着硝烟尚未散尽的赵家庄,看着那些浑身泥土却精神抖擞的战士们,看着旁边欢呼的村民,心中百感交集。这一个月,我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终于初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平原地区作战的新战法。但这仅仅是开始。如何将赵家庄的经验快速推广到全旅,如何在实战中检验和完善这套战术,如何应对日军可能采取的新的反制措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旅长、政委,”我深吸一口气,说道,“赵家庄试点算是成功了。下一步,我建议立即在全旅范围内选拔骨干,组成教导队,分期分批到赵家庄轮训。同时,参谋处会根据这次试点的经验,修订和完善训练手册,下发各部队。我们要争取在青纱帐起来之前,让全旅都具备基本的平原村落战和地道战能力。”
“同意!”傅旅长斩钉截铁地说,“时间不等人。老陈,这件事你抓紧落实。我们要让独立第一旅的旗帜,牢牢插在冀鲁豫平原上!”
“是!”我挺直胸膛,感到一股豪情在胸中激荡。前方的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但我们找到了方向,拥有了方法,更拥有了与这片土地和人民紧密结合的信心。平原作战的新课题,我们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必将坚定地走下去。
夜幕降临,赵家庄的地道里,村落中,依然有战士和民兵在熟悉地形,演练战术。点点灯火(严格遮蔽的)与夜空中的繁星交相辉映,仿佛在昭示着,在这片看似无险可守的平原大地上,一座座无形的地下长城正在悄然崛起,凝聚着力量,准备迎接黎明前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