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卷终前奏:厉兵秣马向黎明。

这些战斗,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它们既是检验前期训练成果的试金石,也是锻炼部队实战能力,积累攻坚和运动战经验的好机会。

我亲自指挥了一次对杨家屯炮楼的拔点作战。这个炮楼卡在一条重要的乡村道路上,对我们的交通和物资运输构成威胁。战斗前,我们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摸清了敌人的兵力、火力和活动规律。

攻击在午夜发起。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强攻,而是由一个精干的突击小组,利用夜色和地形,秘密接近,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一举炸毁了炮楼底层。同时,主力部队在外围设伏,打掉了从附近据点出来增援的一个伪军排。

战斗干净利落,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我们不仅拔掉了炮楼,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部队成功运用了“三三制”突击和打援战术,各级指挥员得到了锻炼,战士们对新的战术打法有了直观的信心。

每次战斗结束后,我们都会召开战术检讨会,总结得失。哪些做得好,哪些还存在问题,如何改进。这种“打一仗,进一步”的方式,让部队的成长速度大大加快。

而在旅部作战室,更大规模的沙盘推演和图上作业几乎每晚都在进行。我和旅长、政委,以及主要军事干部,围着那个巨大的平州地区沙盘,反复研讨未来反攻的作战方案。

“主攻方向选在哪里?”

“佯动部队如何配合?”

“炮兵阵地如何前移和伪装?”

“伤员如何后送?”

“攻克平州后,如何应对鬼子可能的反扑?”

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斟酌,推演,争论。有时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作战方案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善。

尾声:黎明前的寂静

时间在紧张的备战中飞逝,转眼已是冬去春来。平原上的冻土开始变得松软,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经过几个月的“厉兵秣马”,独立旅仿佛脱胎换骨。战士们脸庞黝黑,身体强壮,战术动作干净利落,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杀气。部队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更新和补充,后勤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级指挥员的战术指挥能力显着提高。更重要的是,全旅上下,从旅长到士兵,都憋着一股劲,一股急于冲向战场,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劲头。

这天傍晚,我陪着傅旅长和傅政委,再次登上那个可以俯瞰大片根据地的山岗。夕阳的余晖给大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一片宁静祥和。

但我们都清楚,这宁静之下,是汹涌的暗流,是即将喷发的火山。

“差不多了。”傅旅长轻声说,他的目光投向东方,那是平州的方向,也是更广阔战场的方向,“我们的剑,磨得够快了。”

傅政委点点头:“思想动员也很充分,战士们求战情绪很高。现在,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等上级的一声令下。”

我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这片我们浴血守护的土地,看着山下军营里飘扬的红旗,看着那些正在擦拭武器、进行最后准备工作的战士们。心中百感交集,有期待,有凝重,但更多的,是一种即将喷薄而出的力量感。

几个月前,我们还在为如何在平原立足而绞尽脑汁,依靠“地下长城”苦苦支撑。而现在,我们已然锻造出一支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的攻坚铁拳。

厉兵秣马,只为黎明。

钢铁洪流,蓄势待发。

我深吸一口带着泥土和青草芬芳的空气,仿佛已经嗅到了那来自胜利方向的、越来越清晰的气息。

“命令各部,保持最高战备状态。”傅旅长收回目光,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告诉同志们,准备……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