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多犹豫,在傅师长的“操作”下,一次无声的兑换完成了。这一次,密库里出现的,不再是冰冷的金属箱,而是一个个厚实的、包装严密的纸箱。打开纸箱,里面是崭新的一册册书籍,纸张洁白,印刷清晰,墨香扑鼻。封面上,《实践论》、《矛盾论》等书名赫然在目。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空白的笔记本、铅笔、简易油印机和蜡纸——这显然是用于复制和传播这些思想的工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傅师长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实践论》,如同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他深吸一口气,对我们说:“老傅,世根,我建议,立即在全师范围内,尤其是在连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一场深入、系统的理论学习运动!我们要用这些‘精神食粮’,彻底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星火燎原:从困惑到渴求的学习热潮
决议很快形成。由傅必元政委亲自挂帅,政治部牵头,成立了师理论学习领导小组。我作为参谋长,也位列其中,负责协调军事训练与理论学习的时间,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我们的作战实践。
学习运动初期,遇到的阻力不小。许多从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老行伍,对于坐下来读书识字、讨论“哲学”感到十分不适应甚至抵触。
“参谋长,咱大老粗一个,字认不得一箩筐,让咱冲锋陷阵没二话,可这读书……不是难为人吗?”一团二营长老王,挠着头,一脸苦相地向我抱怨。
“就是,有那功夫,多练练瞄准、拼拼刺刀不比啥强?”另一个连长小声嘀咕。
面对这些反映,傅政委没有急躁,他亲自到各团做动员:“同志们!不认识字,我们可以学!不懂道理,我们可以讨论!但我们不能当睁眼瞎,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为什么能在‘三下江南’中打胜仗?为什么在柳条沟吃了亏?这里面都有深刻的道理!学习这些理论,不是让我们变成书呆子,是为了让我们更聪明地去打仗,少流血,多打胜仗!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我们流的每一滴血,都是为了谁,值不值得!”
傅师长则利用每次作战总结会、战术研讨会的机会,引经据典,用《实践论》、《矛盾论》中的观点来剖析我们的战例。
“同志们看,”在一次总结“三下江南”经验的会议上,傅师长拿着《矛盾论》说道,“敌人装备好,火力强,这是他们的优势,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但他们骄狂、孤立、脱离群众,这是他们的劣势,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呢,装备差,这是劣势;但我们机动灵活、得到群众支持、指战员英勇,这是优势!我们‘三下江南’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敌人‘骄狂孤立’这个主要矛盾,发挥了我们‘机动和群众支持’的优势,避免了在敌人火力强的方面与其硬拼,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抓住主要矛盾’!”
他讲得深入浅出,将深奥的哲学道理与活生生的战斗实例紧密结合。那些原本对理论学习抱有抵触情绪的干部,渐渐听得入了神。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亲身经历的胜败得失,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清晰的道理!
识字班轰轰烈烈地办了起来,文化教员成了最忙碌的人。油印机昼夜不停地工作,将《实践论》、《矛盾论》的要点和通俗解读材料,印制成小册子,分发到班排。课堂上,干部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听着文化教员念诵,听着政委、师长以及那些率先学懂了的骨干们讲解,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间经验发源的?”“我们连队上次打埋伏,是怎么体现‘知己知彼’的?”“咱们根据地和敌占区,主要矛盾有啥不同?”
困惑渐渐被驱散,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求知的渴望便如同春潮般涌动。战士们发现,这些理论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蕴藏在自己日常的行军、打仗、做群众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
四、知行合一:理论照耀下的实践升华
随着学习的深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开始在独立师内部悄然发生。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课堂讨论和思想汇报上,更体现在具体的军事行动和日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