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北平城内的密使。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陈世根参谋长视角)

华北平原的冬夜,干冷刺骨,朔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扑打在指挥部的窗户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油灯的光晕在桌上摇曳,将我们三人的影子拉长,投在糊着旧报纸的土墙上,随着火焰微微晃动。傅水恒师长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旱烟,浓烈的烟味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傅必元政委则用手指无声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沉静地落在地图上那座被红色箭头紧紧包围的古城——北平。我,陈世根,则刚刚向两位老搭档汇报完敌工科长老周带来的最新、也是最为关键的情报。

“这么说,李国栋这条线,算是初步搭上了?”傅水恒师长吐出最后一口烟雾,将烟斗在桌角磕了磕,火星四溅。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审慎。

“是的,师长。”我肯定地回答,将老周汇报的细节在脑中又过了一遍,“李国栋,傅作义总部参谋处副处长,主管后勤联络。老周通过那位与李国栋有师生之谊的刘老先生递了话,表达了我们希望‘避免古城涂炭,共商和平出路’的意愿。李国栋那边,经过几番试探和犹豫,终于同意秘密一见。时间,定在明晚子时;地点,在德胜门外偏东三里,一个叫‘七里营’的废弃砖窑。”

“李国栋……此人底细摸清了吗?”傅必元政委停下敲击的手指,抬眼问道,眼神锐利。政治委员的警觉,让他对任何接触都保持着天然的审慎。

“老周做了初步调查。李国栋,河北保定人,早年读过师范,后投笔从戎,在傅部服役超过十五年,不算傅作义的嫡系‘35军’出身,但凭借勤恳和一定的业务能力,熬到了参谋处副处长的位置。此人性格谨慎,有些书生气,对傅作义本人有一定忠诚,但并非死硬分子。据刘老先生反映,他私下曾对城内饥寒交迫的景象表示过忧虑,也对战局前景感到悲观。最关键的是,他掌管部分后勤渠道,有合理的借口和机会在夜间出城巡查物资囤点或协调运输,这为我们秘密接触提供了掩护。”

傅师长沉吟道:“一个非核心嫡系,又管着能看到城内困境的后勤……嗯,是个有可能争取的对象。但他毕竟身处高位,态度难料。这次见面,风险极大。”

“风险与机遇并存。”我沉声道,“李国栋职位关键,能接触到核心情报,甚至可能影响到傅作义身边人的看法。如果他能被说服,哪怕只是为我们传递一些内部消息,或是在适当时候‘敲敲边鼓’,其价值都不可估量。这次见面,是我们贯彻总部‘政治攻势’、‘隔而不打’战略的关键一步,也是撬动北平僵局的一个重要支点。”

傅政委点了点头:“我同意世根的看法。这次接触,必须进行。但人选、方案、应变措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世根,你打算派谁去?”

“老周亲自去。”我毫不犹豫地说,“他是老敌工,经验丰富,沉着机敏,对政策把握精准,而且这次线是他牵的,他去最合适。另外,配两名侦察营最精锐的战士,化装成他的随从,负责警卫和应急通讯。我们会在七里营外围布置一个加强排的兵力,由侦察营张连长亲自带队,秘密潜伏接应。一旦有变,能确保老周安全撤回。”

傅师长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漆黑的夜色,良久,才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我和傅政委:“好!就这么定。告诉老周,原则必须坚持:北平必须和平解放,傅部必须放下武器,接受改编。在此前提下,可以给予傅作义及其部下应有的待遇和出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明之以势!让他把我们在城外看到的、听到的,我们强大的力量,以及全国战场势如破竹的形势,都给李国栋讲清楚!让他自己掂量,是给傅作义陪葬,还是为自己、为部下、为北平城百万百姓,谋一条生路!”

“是!”我立正领命,心中已然开始细化明晚行动的每一个环节。

……

第二天,天色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地平线,仿佛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雪。整个白天,独立师各部依旧按部就班地执行着围困任务——工事加固、阵地巡逻、政治广播、对空警戒……表面平静如常,但师指挥部的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我与老周再次密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反复推敲见面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对话内容,明确底线和灵活处置的空间。

老周,四十出头年纪,面容普通,是那种扔进人堆里就找不着的类型,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有神,透着经历风雨磨砺后的沉稳与洞悉。他仔细记录着师首长的指示,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谋长,请转告师长、政委,我明白这次任务的分量。”老周的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我会把握分寸,既展现我们的诚意和力量,也要让对方感受到压力和时间紧迫。李国栋不是铁板一块,城内日益严峻的形势就是我们的同盟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入夜后,风雪果然大了起来。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很快就在地面上铺了厚厚一层。这恶劣的天气,固然增加了行动的困难,但也提供了更好的掩护。晚十点,老周和两名精挑细选的侦察兵——一个擅长格斗与爆破,一个精通通讯与伪装——换上早已准备好的、看似普通商贩或跑单帮的旧棉袄,检查了随身携带的防身武器(短枪和匕首)以及用于证明身份和表达诚意的信物(一份加盖了师部关防、由傅必元政委亲自签名的简要信函副本,以及几张反映我军强大兵力和群众支持的照片),悄然消失在指挥部外的风雪夜色中。

侦察营张连长带领的接应分队,也早已提前出发,像一群融入雪夜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向七里营外围运动、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