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信件的发现。

“……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水恒一介武夫,受命于危难之际,唯有以血肉之躯,筑起御侮之藩篱。然杀伐日久,心亦疲惫。每见生灵涂炭,村落丘墟,夜不能寐,扪心自问,吾辈所求,究竟为何?非为功名利禄,非为青史留名,只望硝烟散尽,黎民得享太平……近日偶得闲暇,于山中遇一老叟,言其子皆丧于战火,唯余稚孙相依为命。闻之恻然,赠以随身干粮,老叟泣涕叩首,水恒心中如遭重锤。吾等持枪卫国之士,终究未能护得这万千百姓之周全乎?思之怅惘,夜凉如水,书此以排胸中块垒……”

信末没有日期,也没有署名,但那股发自肺腑的悲悯与自省,透过斑驳的纸页,强烈地冲击着每一位阅读者的心。这绝非官方战报或公开宣言中那种慷慨激昂、必胜信念的口吻,而是一个身处历史洪流之中的个体,对战争、对生命、对自身责任的深刻反思和灵魂拷问。

另一页取自日记本的碎片,字迹更为潦草,似乎是在匆忙或情绪激动下写就:

“……今日又闻噩耗,三团二营为掩护主力转移,于黑山一线陷入重围,弹尽粮绝,全员殉国。营长赵铁柱,去岁方成亲,其妻已有身孕……呜呼!铁柱曾与我把酒言欢,言及战后解甲归田,耕读传家……而今,唯有青山埋骨,幼子尚未见父容!此等惨烈,何时方休?水恒虽号‘战神’,然实无力回天,徒呼负负!夜深人静,唯以烈酒浇愁,然愁更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战友的缅怀、对战争的憎恶,以及那种身处高位却无法避免牺牲的无力感。“战神”这个在历史记载中光环耀眼的称号,在这里,却显得如此沉重而讽刺。

随着释读的片段越来越多,一个与以往历史教科书和主流叙事中截然不同的傅水恒形象,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他不再是那个仅仅象征着胜利、勇猛和算无遗策的符号化“战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疲惫、会悲伤、会怀疑、会对和平充满深切渴望的普通人,一个在时代悲剧中挣扎求索的灵魂。

“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傅水恒,重新评估那段历史。”李教授放下手中的放大镜,揉了揉疲惫的双眼,语气沉重而坚定,“这些信件和日记,是第一手的、未经修饰的内心独白,其价值远超任何后人的记述和评说。它们可能指向一段被我们忽略或简化了的复杂历史真相。”

实验室里的其他学者纷纷点头,脸上都带着同样的凝重与兴奋。他们意识到,手中这些脆弱的纸张,不仅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一把能够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一个能够与往昔灵魂直接对话的通道。傅水恒,这位沉寂了数十年的历史人物,正通过这些泛黄的遗墨,一步步从历史的迷雾中向今人走来。

“隐兵峡”的发现报告和初步释读成果,被迅速而谨慎地上报给了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术机构。消息不胫而走,在国内外历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多家媒体闻风而动,希望能够采访报道,但都被研究所以“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尚在进行中”为由婉拒。研究所外部,增加了安保措施,以确保这批珍贵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安全。

而在研究所内部,一场规模更大、更为系统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成立了以李教授为组长的“傅水恒文书整理与研究”专项课题组,汇集了历史学、文献学、档案学、化学保护、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任务艰巨而漫长:要完成所有文书的技术保护(包括脱酸、加固、修复、数字化扫描),要进行全面的释读、标点、校勘和注释,要结合已知的历史档案进行比对研究,要探究文书埋藏的背景和原因,最终,要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立体、丰富的傅水恒,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开启历史真相的旅程,已然启航。前方,是浩瀚的史料海洋,是层层叠叠的历史迷雾,但有了这一箱来自过去的信件和日记作为罗盘,学者们相信,他们能够更接近那段峥嵘岁月的内核。傅水恒的声音,跨越了数十年的时空,即将在世人面前,发出它沉寂已久却依然振聋发聩的回响。太行山深处的这次偶然发现,注定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圈深远而持久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