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血战官渡

魏砥 柯哀的罐头 1670 字 11天前

“末将领命!”张辽出列,抱拳应诺,神色坚毅。

陈暮在一旁听着这番谋划,心中凛然。这已不再是武将的单打独斗,而是谋士们在高层面上的战略博弈。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生死,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仔细品味着郭嘉的洞察、荀攸的分析、贾诩的奇谋,以及曹操的决断,感觉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战略既定,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陈暮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他需要协助程昱,协调东西两线的兵力调动、粮草补给和军械分配。

尤其是秘密加强东线的行动,要求极高保密性和效率。大量的箭矢、鹿角、拒马被连夜运往东线营垒;原本驻防后方的预备队被悄无声息地调往前沿;张辽、乐进、于禁等部的补给被优先确保。

陈暮几乎是不眠不休,穿梭于各营之间,核对文书,清点物资,解决运输途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他亲眼看到民夫在泥泞中艰难推着粮车,看到辅兵扛着沉重的箭箱奔跑,看到伤兵营里军医忙碌的身影和压抑的呻吟。

战争的残酷,不仅仅在于阵前的刀光剑影,更在于这背后无数人支撑起的、庞大而精细的运作体系。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前线崩溃。

这日黄昏,他巡视到东线一处前沿营垒,正遇到张辽在亲自检查防务。张辽看到陈暮,点了点头:“陈参军,辛苦了。东线反击,箭矢消耗必定巨大,还需多多筹措。”

“张将军放心,暮已协调武库,三日内必有两万支新箭送达。”陈暮保证道。

张辽望着对面依稀可见的袁军营火,沉声道:“好!有此保障,我军将士方可安心杀敌!”

离开东线,回中军的路上,陈暮看到一队刚刚换防下来的士兵,许多人身上带着伤,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韧。他忽然明白,自己这块“砥石”,在这血火战场上,最大的价值或许就是确保这些奋勇厮杀的将士,不至于因为后方的疏漏而白白牺牲。

接下来的几日,战局果然如郭嘉、荀攸所料。袁绍集中优势兵力,对曹军西线营垒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击。投石机抛出的巨石砸在营墙上,发出沉闷的巨响;密集的箭雨如同飞蝗,日夜不息;袁军士兵如同潮水般一波波涌上来,又被曹军凭借坚固工事和顽强的意志击退。西线战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生命。

而东线,则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平静。张辽严格遵从将令,只派小股部队与袁军进行零星接触,示敌以弱。韩荀、赵睿果然中计,认为曹军东线兵力不足,防备松懈,并未加强戒备。

中军大帐内,气氛日益紧张。曹操每日都要听取东西两线的战报,目光越来越锐利。所有人都知道,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击,即将在东线展开。

陈暮站在曹操身侧,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巨大压力。他握紧了袖中的黑色“砥石”,冰凉的触感让他保持冷静。他知道,自己即将见证的,或许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

夜幕再次降临,官渡战场暂时恢复了表面的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下,是即将爆发的、更加猛烈的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