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鼎立之势

魏砥 柯哀的罐头 1900 字 2天前

---

寿春城头的魏字旗被掷于地,践踏成泥,取而代之的,是迎风猎猎的赤色陈字大旗。城门洞开,陆逊率领麾下将领,在无数道复杂目光的注视下,缓辔入城。

城中景象,与历阳的残破截然不同。街道还算整齐,百姓大多闭户不出,从门缝窗隙中透出的,是惊惧、茫然,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持续的战乱和沉重的赋役,早已让这片土地不堪重负,换个主人,或许并非最坏的结果。

陆逊入城第一件事,并非庆功,而是安民。他亲自颁布《安民告示》,严令麾下将士不得扰民,不得劫掠,违令者斩!同时,开仓放粮,赈济因战火流离失所的百姓,并宣布减免淮南新附各地当年三成赋税。

“都督,此举是否过于宽仁?我军新下此地,正需钱粮……”有部将提出疑问。

陆逊看着街道上渐渐敢于出门、领到救济粮后眼中重新燃起生机的百姓,澹澹道:“取淮南,非为劫掠一地,乃为据有其民,得其心,方能以此为基,图谋北上。若行暴虐,与曹魏何异?岂不寒了天下归附之心?”

他深知,军事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这片广袤富庶的土地,使其真正成为江东的血肉筋骨,才是更大的考验。他迅速任命了一批熟悉民政的官员,接管各郡县,恢复秩序,劝课农桑,并将在历阳证明有效的军屯制度推广开来,令部分军队在淮南膏腴之地就地屯田,以战养战。

与此同时,他对仍负隅顽抗的合肥,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大将朱桓率领水陆大军,将合肥围得水泄不通,却并不发动强攻。陆逊的目标很明确:困死李典,将合肥这颗钉子,慢慢锈蚀、拔除,而不必付出惨重代价。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巩固新占领区,构建以巢湖、淮水为依托的新防线之上。

消息传回建业,陈暮对陆逊的处置大为赞赏。“伯言真乃王左之才!文武兼备,见识高远!有他经营淮南,我可高枕无忧矣!”

淮南的易主,如同一块巨大的陨石砸入池塘,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天下的每一个角落。淮河,这条曾经分隔南北的天堑,其南岸大部分已换了主人。天下三分的格局,虽早已有之,但直到此刻,才真正在地理和实力上,形成了鼎足而立的清晰态势!

与建业的意气风发相比,许都的这个冬天,格外的寒冷刺骨。

寿春失守,淮南大部沦陷,田豫兵败洛涧,张辽病重不起……一连串的噩耗,如同冰雹般砸向曹魏朝廷。原本因西线僵持而稍显缓和的局势,骤然变得无比恶劣。

朝堂之上,死一般的寂静。曹丕脸色铁青,坐在龙椅之上,手指因用力而关节发白。他能感受到下方群臣那压抑的恐慌和若有若无的质疑目光。登基以来,他雄心勃勃,欲一扫六合,成就远超其父的伟业,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西线受阻,东线崩盘,巨大的挫败感几乎将他吞噬。

“众卿……如今之势,该当如何?”曹丕的声音干涩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无人敢率先开口。最终还是司马懿出列,他的脸色同样凝重,但声音依旧平稳:“大王,淮南之失,乃陆逊狡诈,趁我不备所致。然则,我国根基尚在,元气未伤。当务之急,是稳定局势,防止陈暮得寸进尺。”

“如何稳定?”曹丕追问。

“其一,合肥绝不能失!需立即增派援军,输送粮草,命李典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合肥!只要合肥在手,则我军在淮南仍有一立足之地,亦可牵制大量江东兵力。”

“其二,西线……或需暂转守势。”司马懿艰难地说出了这句话,“可令曹真都督,依托长安坚城,采取守势,将部分兵力抽调至东线,尤其要加强襄阳方向防御,谨防陈暮自荆南北上。”

“其三,遣使联络辽东公孙氏,乃至塞外鲜卑,许以重利,令其骚扰陈暮后方,分散其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