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书院考核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

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这类题目正是陈耀祖所擅长,他心中暗喜,运用勾股定理巧妙设元,很快便解出答案,力求在此拉开分数。

当然,写在书面上的可不能这么写,老实按照古人的算学步骤解答。

诗赋题则以“求学”为题,相对平实。

陈耀祖结合自身远行求学的经历与对鸿儒书院的向往,写下了一首格律工整、情感真挚的五言律诗。

中途休息时,他简单喝了口水,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又活动了一下手脚,保持头脑清醒。

当日头偏西,他终于看到了最后一道策论题,题目却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尔为官,何以视此言?”

此题刁钻无比!仿佛一个巨大的陷阱,直指官场潜规则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承认此言,似为同流合污开脱;全然否定,又显稚嫩天真,不谙世事。

陈耀祖眉头紧锁,心中波澜起伏。

为官之道,岂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绝对的清官或许只存在于话本之中。

现实中,官员常在各种利益和人情网络中挣扎。

天子驭下,有时也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在于把握度,知道什么利可谋,什么线不可越。

陈耀祖还真有些纠结,到底是大胆一些还是委婉一些?

然而,当他看着的场景是在鸿儒书院的招生考场上!

周围皆是心怀理想的年轻学子!

若此时便畏首畏尾,曲意逢迎,岂不辜负了少年热血?岂不违背了求学明理的初心?

一股豪气自胸中涌起。他决定不再“成熟”,不再“世故”,就要以少年人的锐气来写上一写。

毕竟每一位为官者,一开始无一不是揣着理想报复,想要为国为民。水也不是一日变浑的。

他提笔蘸墨,目光坚定,文思如泉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语,以自然之理喻人世之道,其意深矣。

夫为官者,处阴阳之交,居是非之场,若一味以严苛自矜,以清白自诩,恐非治国安民之良策。

然则何以权衡?曰:当明“察”之艺术,知“清”之境界,于混沌中守其原则,于纷繁中见其智慧。

昔者子产治郑,宽猛相济;管仲佐齐,通权达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皆不以绝对之清为能,而以实效为要。水无杂质则鱼不存,人无包容则众不附。

为官者若苛求下属无瑕,追究细枝末节,则贤者畏其严而避之,能者惧其刻而远之,终成孤家寡人,政令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