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宣读完,赏赐交接毕,邓公公一行人带着满腹的惊疑和算计离开了。
他们一走,整个明伦堂广场瞬间如同炸开了锅,彻底沸腾起来!
“赵兄!恭喜啊!”
“廷霄学兄,太厉害了!”
“国之栋梁!实至名归!”
赞叹声、祝贺声、议论声如同潮水般将赵廷霄包围。
蒋山长抚须大笑,脸上满是欣慰与自豪,他亲自将赵廷霄唤至台前,和颜悦色地道:
“廷霄,好!果真是俊杰不凡,宠辱不惊!来,与诸位同窗分享一下你的高论,让我等也学习瞻仰一番!”
赵廷霄知道这是扬名立万、巩固形象的最佳时机,虽不喜张扬,但此刻也不会露怯。
他大大方方地走到台前,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最终与陈耀祖鼓励的眼神交汇,心中一定。
他并未拿出文稿,那篇凝聚了他与陈耀祖心血的策论早已烂熟于心。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开口,从北方旱灾的成因分析,到短期应对的“以工代赈”与“分级水库”。
再到长远规划的“引南济北”战略构想,条分缕析,深入浅出。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逻辑清晰严密,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具体措施,将一套复杂而宏大的治国方略阐述得明明白白。
广场上再次陷入了寂静,但这一次的静,是带着震撼与思考的静。
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心中原有的些许嫉妒和不平衡,在如此扎实的学识和惊人的格局面前,彻底烟消云散。
转化为了由衷的敬佩。
原来,“国之栋梁”并非虚言,赵廷霄确有经天纬地之才!
一旁的王富贵趁机又挤到陈耀祖身边,狠狠在他胳膊上掐了一把,龇牙咧嘴地低声道:
“耀祖兄,这下你没跑了吧?这策论,你肯定参与了!说不定主意就是你出的!你们俩太不仗义了!”
姚宗胜也凑过来,摇着扇子,语气酸溜溜的:“耀祖兄,何时也写上一篇锦绣文章,让姚某也沾沾光,风光一回?”
陈耀祖看着两位好友“兴师问罪”的模样,心中既感动又无奈,知道这事必须给个交代。
他压低声音,诚恳道:“对不住了,二位。此事……确有不得已的苦衷。我保证,明年,明年一定将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告知你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承诺非但没让两人满意,反而勾起了他们更大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