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院试(二)

接连几日的考试,在紧张与专注中悄然流逝。

陈耀祖除了连日鏖战带来的些微疲倦,周身竟是无一处不妥,无一丝意外发生。

更令他心神激荡的是,此番答题,竟有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之感。

下笔如有神助,思路畅通无阻,这是他自参加科举以来,头一遭体验到此等快意!

当最后一场策论的试卷发下,陈耀祖目光扫过题目,眼前骤然一亮,心中不由涌起一股“天助我也”的狂喜!

题目赫然是关于“江河沿岸州县,如何于雨季未至时,预为绸缪,以防水患”!

这正是他极为擅长的领域!

别忘了,陈耀祖除了在鸿儒书院求学,更有一位隐形的超级大佬前任工部水司郎中秦大人的倾囊相授!

那本《治水杂录》早已被他翻得书页起毛,其中记载的诸多治水理念、工程案例、乃至失败教训。

他都烂熟于心,并结合前世的一些水利知识,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略定心神,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他没有空谈“仁政爱民”的大道理,而是直接切入技术与管理层面:

“学生以为,防水之要,首在‘预’与‘实’。所谓预,即未雨绸缪,非临渴掘井。实,即措施得当,非纸上谈兵。”

开宗明义后,他条分缕析,提出一套系统方案:

其一,设立常设机构,专司水利。 “于江河要冲之州县,设‘河渠司’,直属府衙,专责境内堤防、河道之巡查、维护。

聘熟悉水情之老农、工匠为‘河工’,给予钱粮,使其安心任事,勿使水利之事,沦为临时差役,敷衍塞责。”

其二,革新巡查预警机制。 “除常规巡查外,当于上游险要处,设立‘水则’(水位标尺),派专人值守。

一旦雨水连绵,水位骤涨超过警戒,即刻以烽火、快马接力等方式,向下游州县传递警讯,争抢避险时机。

此乃学生参阅古籍,并询诸老河工所得,谓之上游预警,下游防灾。”

其三,工程措施与物料储备并举。 “堤防之固,非一日之功。

当于农闲时,征调民夫,以‘以工代赈’之法,加固险工险段。

尤需注重堤基处理,可效仿古人,以‘埽工’(用树枝、石块、绳索捆扎而成的防汛构件)护岸固脚。

同时,于堤防左近,常备防汛物料,如石块、木桩、草袋、绳索等,务必足额,定期查验更新,不得虚应故事。”

其四,制定周详的应急预案。 “须预先划定低洼易涝区域,规划百姓撤离路线及临时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