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过两年赶紧找个媳妇成家得了,上学也没啥用,咱们十里八村的,就没有出过大学生,念了一溜十三遭,最后还不是回来种地,那书有啥好念的,就是浪费时间。”赵宝库不为所动的说。
“叔,家里的人多,不差小山一个劳动力,他要是将来有出息了,老赵家也算祖坟冒青烟了。”
“这多难啊,不过,只要不耽误伺候地,你愿意上学就上学吧,只是,家里没钱,杂费你自己想办法,更没有钱让你住宿。”
拉扯了半天,最后还是赵宝库妥协了。
在杨花儿与赵小山的据理力争之下,赵宝库终于同意赵小山去镇上读书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那次,赵宝库与郭菊英更看不上杨花儿了。
一个女人家,本本分分得了,郭菊英觉得,杨花儿撺掇赵小山上学,就是心太浮了,不愿意过安生日子,所以,郭菊英看杨花儿很不顺眼,婆媳关系,也非常的紧张。
赵小山的高中,是在镇上读的,镇子离赵家屯大概八里地。
因为赵家很穷,住宿还要钱,赵小山上学都是靠步行,每天十几里地的往返,没分家之前,都是杨花儿一大早起来给赵小山做饭。
农村的夏天是很好过的,青菜都是自家种的,吃菜没有那么难。
为了给赵小山增加营养,杨花儿还养了二十几只鸡,每天保证给赵小山吃一个鸡蛋。
有的时候赵大山都嫉妒,觉得杨花儿对他的弟弟,过分好了。
那两年,杨花儿一大早起来,不但给赵小山做早饭,她还给赵小山带中午的饭。
赵小山的那个铝饭盒,还是杨花儿从娘家带来的。
那个饭盒,对杨花儿很有意义,她自己都舍不得用,却给了赵小山。
夏天好过,冬天可以吃的菜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