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是!那老奴明日派车来接小姐!”蔡福见蔡琰答应,喜形于色,又寒暄了几句,便告辞离去。
送走蔡福,赵云担忧地看着蔡琰:“师姐,你……你真要去?蔡大人他……”
蔡琰轻轻叹了口气,眼神有些飘忽:“该来的,总会来。既然父亲相召,于情于理,我都该去一趟。正好,也借此机会,将‘云琰纸’正式引入士林清流之中。”
她看向赵云,露出一丝宽慰的笑容:“赵师兄不必担心,我会见机行事。”
第二天下午,蔡府的马车准时来到了纸坊巷。蔡琰精心挑选了五刀最好的“云琰精笺”,又带上了几幅平日练习的书画小品,坐上马车,前往那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家。
赵云本想跟着去,被蔡琰婉拒了。这是蔡府家事,他一个外人,不便参与。赵云只好留在店里,心不在焉地招呼着客人,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蔡琰受委屈。
蔡府坐落在洛阳城南的清贵之地,虽不似卫府那般张扬奢华,却自有一股书香门第的沉静气度。马车在府门前停下,蔡琰在丫鬟的搀扶下走下车,看着那熟悉的朱漆大门和石狮子,心中百感交集。
门房显然早已得到吩咐,见到蔡琰,恭敬地行礼:“小姐回来了,老爷在书房等候。”
穿过熟悉的回廊庭院,来到父亲蔡邕的书房外。蔡琰整理了一下衣襟,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一个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
蔡琰推门而入。书房内,焚着淡淡的檀香,四壁皆是书架,堆满了竹简书卷。一个穿着家常深衣、鬓角已见斑白、面容清癯中带着一丝倦容的老者,正伏在书案前,提笔写着什么。正是当世大儒、左中郎将蔡邕蔡伯喈。
听到脚步声,蔡邕抬起头,看向门口的女儿。父女俩的目光在空中相遇,一时间,书房内寂静无声。蔡邕的眼神复杂,有关切,有审视,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
“父亲。”蔡琰上前几步,敛衽行礼,声音平静无波。
“嗯。”蔡邕放下笔,指了指旁边的座位,“坐吧。”
蔡琰依言坐下,将带来的纸张和书画轻轻放在一旁的几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