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市委组织部的关注,一个有趣的年轻人!

刘建城扶了扶眼镜,心里没什么波澜。这种标题他见得多了,越是宏大,内容可能越空洞。

他耐着性子往下看。

“破圈与立轴……赋能与归心……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

看到这些词,刘建诚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不出所料,又是一套时髦的“新话”。现在的年轻人,总喜欢用这种包装精美的词汇来掩盖思想的贫乏。

他端起茶杯,准备喝口水就把它放到一边。可目光扫过下一段时,却顿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破除的是物理空间的壁垒,建立的却是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的情感关怀新‘轴心’……”

“……它通过体力劳动,为我们这些长期伏案的脑力劳动者‘赋体能’;它通过见证生命的成长,为我们日益疲惫的心灵‘赋心能’……”

刘建诚放下了茶杯,身体微微前倾。

不对劲。

这些话,虽然用了新词,但内核却异常的朴实和真诚。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空转上,而是精准地描述了一种状态,一种感受。特别是“赋体能”和“赋心能”的提法,简单两个词,就把一个脑力劳动者从体力到精神的双重困境与解脱,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继续往下看,神情越来越专注。

当他读到“我们打通了政策善意与个体感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时,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一下。

就是这个!

刘建诚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市里乃至省里,天天都在提“关爱基层干部”,发了无数文件,组织了无数活动,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就是因为政策的“善意”,没有真正转化为干部个体的“感受”。中间隔着一层厚厚的壁垒。

而这个年轻人,用一片菜地,就轻巧地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这篇发言稿的逻辑。它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经验,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破除壁垒,到激发能量,再到形成闭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最后落脚到“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的统一。

这哪里是一个乡镇干部的发言稿?这分明是一篇高质量的管理学论文!

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了发言人的名字和职务:青龙镇党政办副主任,江澈。

“江澈……”刘建诚低声念着这个名字,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形象: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少年老成,整天抱着政策文件啃的“学究型”干部。

“这个小同志,多大年纪?什么学历?”他抬头问王明。

王明连忙回答:“刘部长,我来的路上特意问了,这个江澈,去年刚考进来的公务员,才二十六岁,普通一本大学毕业。”

“二十六岁?”

刘建诚彻底愣住了。

他推翻了自己刚才的画像。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刚入职一年多,在乡镇这种大染缸里,怎么可能写出如此老到、深刻,同时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东西?

这不像是“学”出来的,更不像是“写”出来的。字里行间那股子举重若轻的从容,那份洞悉人心的通透,倒像是一个在宦海里沉浮了几十年,看尽了繁华与苍凉之后,返璞归真的人才能有的感悟。

他将稿子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一次,他看到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