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司马曹爽互揭短 许昌洛阳点将忙

其中既有潼关郭淮的驻防军,又有荆州新野邓艾的边军,皆为常年防备蜀汉的精锐,作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

支持者多为司马懿门生故吏、朝中非宗亲系大臣,如刚上任的并州牧孙礼,便坚定站在洛阳一侧。

其优势在于:

司马懿久经行伍,沉稳老练,且洛阳乃大魏旧都,太后、传国玉玺、帝玺皆在宫中,名分上占尽先机;更兼曹爽十余年在朝飞扬跋扈、任人唯亲,魏国百姓与非宗亲官员多盼其倒台,民心向背已见分晓。

然其劣势亦明:司马懿年事已高,所控州郡、人口远不及许昌,根基尚浅。

许昌朝廷则掌控兖、青、徐、冀、幽五州之地,兵马十六万有余,规模更胜洛阳。

支持者多为曹爽党羽、曹氏宗亲及世家贵胄,如幽州牧田豫、青州牧徐质、徐州牧满宠、兖州牧王基、扬州牧王凌等,皆手握重兵。

其优势在于:魏帝曹芳在许昌,各地军政长官多认可天子正统地位,曹氏宗亲亦同情曹爽遭遇;且徐州满宠、扬州王凌所率之军,乃常年防御东吴的劲旅,水陆齐备,军械整齐。然其短板更为致命:

曹爽十余载倒行逆施,早已民心尽失,民间多视其为“乱政之臣”;司马懿则以“周公辅政”自居,形象远胜曹爽——若论谋略与威望,曹爽与司马懿相比,恰如驽马比麒麟、微星比皓月,相去甚远。

更复杂者,两派势力范围并无明确界限,犬牙交错,且诸多地方实力派持“坐山观虎斗”之态,对两京号令阳奉阴违,虽表面尊奉,实则拒不从命。

譬如许昌方面,大司农桓范深知新野邓艾兵权之重,急令李胜手持天子敕令,赶赴荆州就任荆州刺史,欲联合荆州牧夏侯和,夺取邓艾兵权。

然邓艾早已心向洛阳,拒不奉天子敕令,只认洛阳朝廷诏令,更紧锁新野城门,麾下三大营军官校尉皆听其调遣,李胜、夏侯和徘徊多日,数次交涉无果,只得狼狈返回南阳,空手而归。

洛阳城内,司马懿听闻邓艾拒命之事,既喜其忠诚,又忧其观望之心,当即以洛阳朝廷名义加封邓艾为荆州都督,令其亲率两万兵马进攻许昌,余下兵力留守新野,谨防蜀汉偷袭。不料邓艾亦有顾虑,以“粮草匮乏、蜀国诸葛亮蠢蠢欲动”为由推脱,不愿轻易卷入两京战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司马懿无奈,只得另寻他法:令潼关守将郭淮抽调两万兵马,由钟会统领进驻洛阳近郊,拱卫京城。郭淮乃司马懿老部将,接令后即刻调拨劲旅驰援,毫无迟疑。

司马懿又从并州调五千并州铁骑,进驻洛水(洛阳段)北岸,与钟会大军形成掎角之势,互为支援;同时开放各地武库,招募兵勇数万,充实军力,以防许昌来攻。

许昌朝廷亦是一片忙碌,宫城内朝会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