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战船可以直抵襄阳运输粮草辎重,他的兵锋可以畅通无阻地指向——洛阳!”
地图上,“洛阳”二字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灼烧着。
更让司马懿如芒在背、寝食难安的是最新探马急报:
蜀军驻守宛城,是让天下英雄都为之侧目的赵云!更可怕的是,赵云并非孤军!探马确认,蜀汉丞相诸葛亮,已亲统主力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宛城!不日即将抵达!
“诸葛亮,赵云……”
司马懿缓缓吐出这两个名字,仿佛有千钧之重。这对曾让魏武帝曹操都屡屡受挫、头痛不已的蜀汉“王炸”组合,在沉寂多年后,竟以如此强势的姿态联袂北上!
卧龙之谋深似海,子龙之勇冠三军!
他们带来的压力,是司马懿掌权以来从未感受过的,仿佛整个南阳盆地上空都凝聚着令人窒息的战争阴云,随时可能化作倾盆血雨,浇灭大魏的国运。
放弃与士气如虹的蜀军在南阳平原进行决战!那里是汉军骑兵发挥威力的最佳战场。
他必须发挥地利!魏军主力如同退潮般,急速收缩至伏牛山与桐柏山构成的巨大天然屏障之后。
“依托鲁阳(今河南鲁山)、叶县(今河南叶县)为犄角核心。”
司马懿的手指在舆图上快速划过,“构筑防线!横亘五百里!名曰‘伏牛-桐柏壁垒’!” 命令如疾风般传遍全军:
鲁阳大营:由他本人与长子、中护军司马师亲自坐镇,此为整条防线的指挥中枢与心脏,不容有失!
叶县要塞: 交给了年轻却已锋芒毕露、智计百出的钟会,以及沉稳善守、精通器械的杜预。此地乃直面宛城方向的咽喉要冲,是防线的坚韧前哨,必须死死顶住蜀军第一波也是最猛烈的冲击!
伏牛山险峻群峰:交给了擅于山地奔袭、用兵奇诡如羚羊挂角的邓艾及其副将、同样精于山地作战的州泰。他们的任务是利用复杂地形,层层设伏,袭扰蜀军粮道,寻机切断其深入之矛头。
桐柏山连绵丘陵与隘口:则由持重老练、擅长营垒工事的陈骞和勇猛敢战、出身将门的许仪共同扼守。他们需要将每一处隘口都变成吞噬蜀军的血肉磨盘。
六万大军(其中四万是历经战火的精锐,两万是操练不久、尚显稚嫩的新卒)被迅速调动起来。整条山脉仿佛瞬间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沸腾的军营。
士兵们不知疲倦,在烈日和暴雨下疯狂地劳作:
挖掘深达丈余、底部插满尖桩的壕堑;搬运巨大的圆木和尖锐的鹿角,在要道上设置一层又一层、犬牙交错的障碍;
砍伐山间巨木,构筑坚固的木栅壁垒和箭塔;利用山石堆砌矮墙,封死所有可能通行的羊肠小道。每一处山口、谷地、缓坡,都在被精心打造成死亡的陷阱。
尘土飞扬,号子震天,金铁交鸣之声不绝于耳。这条依托巍峨山势、凝聚着魏国最后精华力量的绵长防线,弥漫着一种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悲壮与肃杀之气。
这是大魏帝国最后的盾牌,能否挡住蜀汉倾尽全力的雷霆一击?
与此同时,宛城内外,已是另一番景象。
汉旗蔽日,甲胄耀光,矛戟如林,营帐连绵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尽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葛亮亲统的北伐中军主力,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与赵云所率的前锋精锐胜利会师!一时间,这座南阳重镇汇聚了蜀汉最核心、最精锐的六万百战之师!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战意与肃杀,兵锋之盛,气冲霄汉,连天上的云彩都仿佛被这股无形的气势所驱散。
宛城北门高大的城楼上,两位擎天巨柱并肩而立。
左边,老将军赵云,虽须发如银,身披旧甲,然腰杆挺直如松,目光锐利如鹰,眺望北方的眼神依旧燃烧着不灭的斗志,那杆陪伴他一生的亮银枪静静倚在身侧,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寒光。
右边,丞相诸葛亮,羽扇纶巾,一身素袍,山风拂动他的衣袂,更显飘逸出尘。他深邃如渊的目光,平静地扫过远方层峦叠嶂、如同巨龙横卧的伏牛山脉。
在那苍茫的山色背后,魏军依托天险布下的铜墙铁壁,虽然目不可及,却仿佛能感受到其散发出的森然寒意。
城下校场,六万将士列阵如山,鸦雀无声,只有风吹动旗帜的猎猎声响。一股无形的、足以撼动山河的磅礴力量在沉默中积聚。
诸葛亮缓缓抬起手中的羽扇,轻轻一摇,打破了沉寂。他的声音并不洪亮,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将士的耳中,带着一种安定人心又激发斗志的奇异力量:
“三军将士,远征劳顿。传吾将令:全军休整五日!五日之内,秣马厉兵,修缮甲胄,备足粮秣箭矢。五日之后……”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金铁交鸣,带着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决绝:
“兵发鲁阳!此战,当与司马仲达,会猎于伏牛山下!决中原之归属,定天下之雌雄!”
“北伐!北伐!北伐!”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丞相千岁!陛下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应和声骤然爆发,响彻云霄!
战争的巨轮,挟带着无可阻挡的雷霆之势,已隆隆驶出宛城,向着伏牛山桐柏山构筑的巍峨壁垒,碾轧而去!
卧龙与冢虎,这对在时代浪潮中纠缠半生的宿命对手,终将在这莽莽群山之间,倾尽两国之力,展开一场决定华夏气运归属的——终极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