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刘备为何不支援?

此时的刘备,并非不愿救援关羽,而是“实不能也”。若仓促调遣汉中主力驰援荆州,一旦曹操趁机南下,汉中必失;

而益州本土空虚,也可能引发本土豪强的叛乱。

腹背受敌的风险,让刘备在“救荆州”与“保汉中”之间陷入两难,只能寄望于关羽能凭荆州之力稳住战局——这份无奈,藏在蜀汉“兴复汉室”的宏图之下,也为襄樊之役的失败埋下伏笔。

战略迷思:北伐的初心是牵制还是破局?

关羽的北伐,究竟是自作主张的军事冒险,还是刘备集团整体战略的一环?这一问题,历来是史家争论的焦点。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假节钺”意味着关羽拥有自主发动战事的权力,从这一授权来看,关羽的北伐绝非完全的独断专行,更可能是刘备集团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彼时的天下,三足鼎立之势渐明:曹操占据中原,孙权坐拥江东,刘备则据有巴蜀与荆州一部。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关羽的北伐,或许正是对这一构想的初步实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若北伐成功,关羽可率军北上攻克宛城、洛阳,威胁曹操的核心统治区;即便未能破局,也能牵制曹操的兵力,减轻汉中方向的压力,为刘备集团巩固益州争取时间。

或许在刘备看来,关羽的北伐本是一场“牵制战”,却没想到关羽能打出“水淹七军”的辉煌战绩,将一场牵制战打成了可能改变天下格局的“破局战”。

形势的发展远超预期,成都方面来不及调整战略部署;而当关羽的攻势陷入停滞时,东吴的偷袭又突如其来,让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彻底崩塌。

三国博弈如棋局对弈,一步错,步步错,关羽北伐的“意外成功”,反而成了战略误判的开端。

江东背盟:盟友的背叛与信任的崩塌

襄樊之役最大的变数,来自昔日的盟友——孙权。在鲁肃担任东吴大都督时,始终坚持“联刘抗曹”的战略,认为只有与刘备结盟,才能抵御曹操的南下压力,保住江东基业。

但鲁肃去世后,吕蒙继任大都督,战略主张彻底改变。在吕蒙看来,关羽“骁雄,有兼并之心”,且荆州位于东吴上游,一旦关羽顺江而下,江东将无险可守;与其养虎为患,不如趁关羽北伐之机,夺取荆州,永绝后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吕蒙上演了一出“示弱惑敌”的好戏:他先是假装患病,让毫无军事经验的陆逊接替自己,麻痹关羽;

随后又暗中调遣精锐,让士兵换上商人的服装,乘坐商船横渡长江,悄无声息地逼近荆州。

而关羽,一方面低估了东吴的野心,另一方面又被北伐的胜利冲昏头脑,将镇守荆州的兵力大量调往前线,导致后方空虚。

当吴军兵临城下时,糜芳、士仁的投降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备集团或许从未想过,昔日在赤壁并肩抗曹的盟友,会如此果断地背后插刀——这份信任的崩塌,不仅让荆州转瞬易主,更彻底打破了“隆中对”的战略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