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区经过连年战火,民生凋敝,资源匮乏。
若要以汉中为跳板北伐曹魏,需经过漫长而艰险的秦岭山路,后勤保障极为困难。加上曹魏在关中地区经营多年,防御体系完善,以刘备当时实力,北伐成功概率实则不高。
反之,东吴刚刚夺取荆州,统治尚未稳固。
荆州地区有众多心向刘备的旧部,如能迅速反攻,或有收复失地的可能。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顺流而下可直逼东吴腹地,地理上比北伐曹魏更具优势。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已明确:“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荆州之失,使得这一战略规划无法实施。收复荆州因此成为恢复《隆中对》战略布局的必要前提。
内部政治的诉求
刘备集团内部存在不同派系,主要包括早期跟随刘备的元从集团(即在北方的老班底)、荆州士人集团和益州本地势力。
关羽失荆州后,荆州集团失去根据地,迫切希望打回老家;
元从集团与关羽情同手足,为关羽报仇雪恨成为情感上的必然选择;
唯有益州本土势力对东征持保留态度。
《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赵云谏言:“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这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秦宓因谏阻东征而被下狱,说明朝中反对东征的声音并非主流。
刘备登基后,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巩固内部团结,树立新皇权威。
选择东征而非北伐,既有情感因素(为关羽报仇),也有现实考量——东征孙权,胜算相对较曹魏大,若能取胜,可迅速提升刘备称帝后的威望。
局势的微妙平衡
220年曹丕代汉后,三国鼎立之势正式形成。
此时魏国刚刚完成朝代更替,内部需要时间稳定;吴国夺取荆州后,与魏国关系微妙,虽表面称臣,实则各怀鬼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备若此时伐魏,可能促使吴魏更加紧密地联合;反之,若伐吴,曹魏很可能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后再收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