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坛:相忍为国下的人才博弈与权力经纬
在波谲云诡的三国时代,蜀汉政权恰似一叶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的扁舟。
后世论及蜀汉内部派系,“主客之分”常被反复提及——以益州本土势力为根基,夹杂着随刘备入蜀的元从势力与荆襄集团,更细分出东州派等枝蔓。
各方势力因利益纠葛,在蜀汉的权力舞台上纵横捭阖,仿若走钢丝般维系着微妙的平衡。
然而,若过度聚焦“主客之分”,将蜀汉的用人逻辑简单归结为派系间的偏私,未免失之偏颇。
至少在诸葛亮主政时期,人事的任用与贬谪,自有一把超越派系的标尺——是否有利于蜀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大目标。
就说荆襄集团的廖立,素有“楚之良才”的美誉。可他因不满益州势力代表李严的境遇,便对蜀汉的人事安排肆意攻讦,甚至对刘备的决策与后主朝的部署妄加非议。
诸葛亮得知后,果断上表弹劾,将其废为庶人。
在《又弹廖立表》中,诸葛亮委婉却清晰地指出,廖立曾抱怨自己未入九卿,只列五校,可李严这般重要人物都未被任命为卿,廖立的不满,实则是对蜀汉托孤布局的质疑,是对团结李严以稳固政权的破坏。
诸葛亮迅速处置廖立,绝非针对荆襄势力,而是为了维护蜀汉内部的团结,确保北伐大计不受内耗干扰。
李严,这位荆州出身却早早入川、在刘璋麾下就颇有名气的才俊,是诸葛亮着力团结的对象。
他为刘备入蜀立下汗马功劳,既能上马征战,与刘封、孟达在上庸战场奋勇拼杀;又能下马治民,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共同制定《蜀科》,堪称文武双全。
建安二十五年,他还上书为刘备称帝制造舆论,是劝进的重要力量。章武二年,他接替刘巴任尚书令,进入中枢;章武三年刘备托孤,他与诸葛亮并受遗诏,成为蜀汉二号人物,留镇永安,与诸葛亮一内一外,拱卫着新生的蜀汉政权。